正文 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研究(1 / 3)

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研究

理論研究

作者:楊銳鋒

【摘要】人民幣走國際化道路是一條不可逆的趨勢,但就目前而言,與世界主要貨幣相比,其國際化程度依然較低,在此過程中,人民幣的貨幣替代進程也相對緩慢,且有下降趨勢。理論上講,貨幣跨境流動需要銀行係統清算得以實現,因此貨幣國際化與銀行間的聯係和互動尤其重要。研究表明,人民幣國際化將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彙率風險;增加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和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業務;並降低銀行業存貸款業務市場份額和外彙存貸比,但同時銀行業外彙結構也將更趨向合理;此外,銀行業貸款結構將由境內貸款為主轉向境內外貸款並重,同時人民幣離岸業務的發展將擠占國內部分存款份額,並迫使國內銀行業著重開展中間業務,以期增強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銀行業;貨幣替代

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李稻葵,2012),從人民幣可兌換到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邁向國際社會的重要步伐(王小奕,2012)。因此,人民幣由區域化到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在此過程中,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深,在業務開展上,將有大量的人民幣流入境外市場,同時也有外國資本流入境內從事銀行、證券等投資活動,由此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了更大的機遇和挑戰。有鑒於此,本文在討論人民幣國際化趨勢基礎上,著重探討人民幣國際化的貨幣替代效應與銀行業改革、人民幣區域化與中國銀行業改革,著重分析人民幣國際化對商業銀行經營“三性原則”,即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影響以及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一、人民幣國際化現狀及趨勢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2》顯示,人民幣從2010年初到2011年底國際化的程度是從0.02%上升到0.45%,增長的幅度是5倍。這客觀反映了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國際債券發行以及充當外彙儲備等方麵取得的巨大成績。

雖然人民幣走國際化是一條不可逆的道路,但是就目前而言,與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等國際上主要的貨幣相比,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依然處於較低水平。

可知,截至2011年第四季度,美元國際化指數為54.18%,是人民幣的120.4倍;歐元國際化指數為24.86%,是人民幣的55.2倍;日元國際化指數是4.56%,是人民幣的10.1倍;英鎊國際化指數是3.87%,是人民幣的8.6倍。因此,通過對貨幣國際化指數的橫向比較,我們可以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人民幣國際化指數仍然偏低,人民幣國際化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二、貨幣替代、人民幣區域化與中國銀行業

(一)人民幣貨幣替代效應與中國銀行業

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首先體現在貨幣替代上。貨幣替代是指一個居民願意更多地選擇外幣代替本幣來充當價值儲藏、支付手段、交易媒介等貨幣職能的現象,這種貨幣替代反映在宏觀層麵就是國際收支幣種結構發生漸進性轉變。

目前,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逐步展開,我國與國外的經濟貿易更加頻繁,越來越多國外投資者接受和使用人民幣。我們可以看到,2008年至2012年我國的人民幣替代情況大部分年份均處於0.45%以下,說明我國人民幣的貨幣替代程度並不嚴重。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後,國內外幣存款減少,人民幣替代值(F/m2)呈下降趨勢,但自2012年起人民幣替代值呈現快速上升態勢。

但是,2012年我國外幣存款劇增,這是由於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增加,國際金融動蕩導致人民幣彙率雙向波動所致。人民幣彙率的貶值預期下,加上央行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出於資金避險的考慮,更多投資者願意選擇外幣存款。但總體而言,隨著人民幣國家化進程的加深,人民幣“反替代”將是始終伴隨的趨勢和現象。

(二)人民幣區域化與中國銀行業

人民幣區域化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經階段。中國一直與東亞區域、東盟國家、港澳地區等國家地區保持密切關係,近年來,中國與作為貿易計價和貿易結算貨幣在我國邊貿地區倍受歡迎,人民幣區域化的外部條件日益成熟。人民幣區域化有利於中國銀行業拓寬海外金融市場業務範圍,吸收更多的境內外客戶資源。

人民幣區域化的發展會促進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形成。同樣,當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規模逐漸擴大,人民幣在國際上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範圍也就相應擴大。從浦發銀行獲悉,截至2012年5月末,該行離岸業務總資產達52億美元、離岸存款餘額達51.7億美元、離岸貸款和貿易融資餘額達26.3億美元,分別是開業當年的66倍、75倍和51倍,10年來年平均增幅分別為52%、54%和48%,離岸客戶從96戶發展到1.9萬戶,年平均增長幅度達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