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在戰陣中也能看到很多旌旗飄飄,不同的將領都會有自己的旗幟,上麵或是寫將領的名,或者畫上將領特有的圖標。
這些旗幟一般都是由將領身邊的親兵持旗官舉著,亦步亦隨的跟在主將的身邊,隨時聽從主將的命令,用旗幟來傳達指令。
比如用揮舞旗幟的不同方法來傳遞進攻,撤退,伏擊,停止,紮營等等號令。
特別是戰場上陷入混戰之時,旗幟更是重要了,絕對的軍心所在,一旦旗幟倒了,就說明主將死了或跑了,那手下的兵卒軍心也就散了,基本上也就潰敗了。
現在樊能被人蔣欽射殺,自然沒人能有資格舉旗指揮了,後麵張英又怕自己舉旗引來孫策兵馬的圍攻,主動收了旗幟,自然也就不能指揮全軍了。
故而張英、樊能之軍完全失去了指揮,陷入了潰敗狀態,所有人都在管自己逃命了。
事實上在古代軍隊的訓練上,除了訓練士兵的體質和戰鬥技巧外,就是要訓練士兵怎麼看懂旗幟的指揮號令和怎麼聽懂戰鼓和鳴金的號令。
這是非常關鍵的訓練項目。
所謂烏合之眾,便是不懂這種指揮號令,隻會像混混打架般一窩子亂衝的新軍,又或者是失去了指揮係統的敗兵。
在戰場上烏合之眾是很難打贏有人指揮的正規軍隊。
雖然不是絕對,可絕大多是情況都是如此,哪怕雙方的兵力數量懸殊,有指揮的軍隊也往往能做到以少勝多。
這也是之前黃巾之亂時候,漢朝軍隊往往用幾百士兵就能擊敗幾千黃巾軍,又或者兩、三萬士兵便可以擊敗十幾萬、幾十萬黃巾軍的原因之一。
除了在武器裝備上的優勢外,主要就是黃巾軍絕大多是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根本不懂得如何看旗幟來服從指揮號令。
而漢軍的正規軍隊則可以在旗號、鼓令的指揮下,有目的、有方向的在敵軍陣中衝殺,在短時間內做到局域性的以多打少,又或者是直接衝擊敵方的首腦所在。
如此就像是利刃切割肥肉般,遊刃有餘的把不懂指揮的烏合之眾,隨意切割斬殺,打起來自然就輕鬆了。
當然了,在戰場上你舉起旗幟,也等於是告訴敵人,你在哪裏,便也會在混亂中被敵軍重點攻打。
故而也有將帥之分。
主帥是坐鎮後方指揮戰鬥的,不需要上陣廝殺,就算是豎起旗幟告訴敵方自己在哪裏,也不會被敵方輕易攻擊到。
而將領是在前衝殺的,故而將領豎起將旗,就是必須的了,要不然怎麼指揮軍隊衝殺呢。
將軍被殺了倒也沒什麼,隻能是自己本事不夠,往往這時候他率領的兵卒也已經死的差不多了,當然,就算是將領意外被殺了,手下的士兵還有很多沒死,那主帥也可以派出其他將領來接替,這樣士兵自然又可以跟隨新的將旗戰鬥了。
有時候為了確保衝殺的將領安全,迷惑敵方,在將領衝入敵陣的時候可能會帶有很多旗幟,隻有精心訓練過的兵卒才知道自己主將的旗幟是什麼,而敵方就未必知曉了。
不過在一般情況下也是不需要如此的,畢竟後麵還有主帥在指揮,而且多樹旗幟確實會影響戰前指揮。
可惜現在張英卻沒有後援可以支持,自然不敢豎旗招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