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港口生活以及兩次橫渡大西洋的航海體驗,使得愛倫·坡在詩歌創作中也對深沉廣闊的大海描寫青睞有加,實現了親身體驗與自我情感的完美結合。大海的荒蕪與孤寂在愛倫·坡的很多詩歌作品中被描述,讓人們置身於大海的浩瀚背景中,感受到人類生命在無常世界中的孤獨與無助。
(三)夢境與光線意象的表達
愛倫·坡在其短暫的四十年生命時光裏,經受了世間的慘痛折磨,他的人生中一直伴隨著無盡的虛無感與孤獨感,這種生不如死的感受讓他在詩歌創作中逃避了現實世界的悲苦,通過對虛幻夢境的描寫讓他的心靈在杜撰的“桃花源”裏苟延殘喘。愛倫·坡的詩歌中對夢境的描寫表達出了對永恒夢境的向往。在詩歌中,愛倫·坡用模糊現實與夢境之間界限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永恒美麗夢境的向往,以此來代替在現實中遭受的磨難,比如“若我的青春化作長夢/願我靈魂沉睡到黑暗盡頭/直到晨光初醒”。
同時,愛倫·坡對於光線意象的表達也頗為擅長,對光線意象的表達方式也有著獨特的理解。如早期詩作《詩節》中對月光的描寫就獨具內涵,在詩句“或是符號/或是象征/從天外而來/由上帝賜予孤獨的眾生”中,愛倫·坡認為月光可以穿透人們的靈魂。在愛倫·坡的詩歌中,光線意象與夢境意象完美融合,為仰望的靈魂照亮前行的方向。
三、愛倫·坡詩歌中“死亡之美”的神聖與唯美
愛倫·坡用死亡表達的欲望超越生命,正如美學家Dufrenne提到的,“死亡能夠達到一種新生與超現實的境界”,那是靈魂中更為高貴的東西,“靈魂因接近自由的精神而不朽”。愛倫·坡認為,死亡並不隻是一種自然的因果,不能代表時間的終止與生命的終結。死亡具有超越形而上學的意義。而事實上,愛倫·坡也證明了他的觀點,他用關於死亡的描寫體現出了對於美的追求,“我不能愛/除非死神把它的靈魂與美麗合二為一”。當愛倫·坡把死亡與美融合在一起時,美就為死亡鋪墊出了一種特殊的情調,實現了對死亡帶來的痛苦的超脫,給讀者產生了強烈而又不失純淨的情感觸動,在死亡的悲鬱基調之中升華了靈魂。從愛倫·坡的詩歌之中可以了解到愛倫·坡的整個思想體係構成,那就是愛倫·坡對於永恒生命的迷戀正如對死亡的迷戀一樣,愛倫·坡在舉步維艱的人生中隻有借助詩歌的力量才能窺探人世的虛無與美麗。愛倫·坡通過死亡的觀察擺脫了現實生活的痛苦與不如意,在死亡與美的結合中重獲新生。“隻要月亮發光/我就能/夢見我美麗的安娜貝爾·麗/就算繁星不再閃耀/她明亮的眼睛/也依然和我在一起”,正如愛倫·坡在《安娜貝爾·麗》中所描寫的那樣,愛倫·坡在人生中最困頓的時期,對死亡的描寫也依然那麼安詳,那麼神聖,那麼自我。
四、結語
愛倫·坡作為將“死亡”作為創作理念的作家,受到了當時文學界的不解與排斥,但他依然不懈努力以追求“死亡之美”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愛倫·坡在自己的詩歌作品中,充分地表達了死亡的浪漫、憂鬱與神聖,這也恰恰說明了他向死而生的崇高精神。一位優秀的作家從來不會因時光的流逝而被人們遺忘,隻會在歲月的飄零中被人們常常記起。愛倫·坡的詩歌作品中所表現的對超越生命的追求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與憧憬,這是他為後人留下的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 朱振武.愛倫·坡的效果美學論略[J].外國文學評論,2011(5).
[2] 朱振武,王二磊.愛倫·坡的短篇小說與現代主義[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11(5).
[3] 朱振武,王子紅.愛倫·坡哥特小說源流及其審美契合[J].上海大學學報,2011(5).
[4] 任翔.愛倫·坡的詩歌:書寫與死亡的生命沉思[M].外國文學研究,2012(2).
[5] 曹曼.愛倫·坡死亡主題的內涵讀解[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