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崇禎二十五年到崇禎三十年的一係列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大幅度的加強了蕭軒本人的威信與權威。在人類的曆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政治領導人能夠神奇般的預期到諸多大量新奇的技術事物的出現,也從來沒有哪個君主在科學上有過一係列最偉大的科學家或科幻小說家也從未有過的預言。可是這些對於蕭軒來說卻幾乎是不出意料的語言道了。哪怕蕭軒並不是一個文化上很完善很鞏固,並且在工程史技術史上擁有太多細節性了解的人,這種威信也帶來了或許隻有那些古典時代的中東近東神棍們才會有的程度。
自從蕭軒登基以來的這二三十年,看似有些時候並不是很鄭重其事,但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賭,憑借崇禎這個曆史上身邊人還是有很多可信之人的“人和條件”來賭。回想起過去,蕭軒甚至可以確定:假如自己不是非常幸運的在這王朝晚期身邊還有諸多可用之人做為過渡,而是類似嘉靖、萬曆那種,那麼自己絕不敢在登基之後不久立刻就進行一些各種挑戰極限的激進行為乃至激進變革。
即便有著明朝其他多數君王不具備的“人和”條件,這一代人以來的時間裏蕭軒也可以說是如履薄冰,在隨時隨地的反攻倒算與暗算危險中渡過。蕭軒也相當清楚,可能就在許久之前,恐怕地下乃至江湖也存在相當龐大的反對勢力。隻是這數年時間井噴一樣的變革開始讓蕭軒威信大漲,很多過去擔心的事情也就可以不那麼過度擔心了。
在這種情況下,蕭軒在繼續增加科教投資上的底氣也越來越充足了起來,特別是中研院軍工所試製成功硝化棉火藥乃至銅彈殼,開始用超級技師及手工製作的方法大量試製出輕裝甲戰車乃至水冷多聯裝機槍的時候,軍事技術上的提高也可以讓蕭軒能夠用更少的兵力與裝備來完成核心武力的確立。
崇禎三十年,人口通過消化了不少地方的方式增加到了一億四千萬人口,城鎮人口增加到了五千萬,非農勞動力增加到了兩千五百萬,工商業增加值達到了二十五億百斤糧價的規模,農業達到了十一億百斤糧價的規模;平均每名非農工商業勞動力的增加值達到了大概相當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的水平。
在隨後大概三十年的時間裏,各種技術發明乃至短板接連不斷的補齊,從照相技術、電容電池的一係列進步,電動機床的一係列發展,電燈、留聲機、機械乃至雛形的電子計算機、電影乃至諸多化工產品在巨額科教投入的情況下接連不斷的湧現出來,時代似乎也在並不算太長的一代人的時間內接連不斷出現以前根本難以思議的不少變化。
曆史上的二十世紀上半葉,經濟增長率平均每年隻有百分之二左右的水平,而勞動生產效率的增長可能還並不比二十一世紀初期那個間歇期強多少。十九世紀就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