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心理平衡呢?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平衡是指個體在觀念認識、情緒反應、行為傾向等方麵的和諧反應狀態。心理平衡應表現為沒有欲望和觀念的衝突或衝突被調勻;心平氣和,沒有緊張、焦慮、畏縮等不良情緒反應等。那麼,怎樣保持心理平衡呢?我國有關學者總結一係列自我心理平衡的方法,這裏有選擇地介紹幾種,供同學們參考:
1.自嘲法:自嘲法是一種自我調侃、自我貶抑的方法。即當遇到突發事件自己處於尷尬或難堪的場合時,不是躲避現實,或手足無措,甚至埋怨他人,而是自我解嘲,自搭台階,緩和氣氛、避免衝突。如一次招待會上,服務員倒酒時,不慎將啤酒濺到了首席貴賓光禿禿的頭頂上。那首席貴賓不嗔不怒,手指自己的禿頂對服務員說:“老弟,你以為這種治療會有效嗎?”他借助了高超的自嘲術,不但維護了自尊,而且也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懷。在突發事件麵前一嘲了事,使雙方以及眾人的心理都得到了平衡。
2.遺忘法:記憶心理學中有“遺忘”這一環節,我們如果能把心中—些不愉快的事忘掉,就能把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忘卻那些瑣碎之事,就能使自己的身心獲得寬慰,從而激發出新的力量。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麵臨的衝突事件太多。就會煩躁不安,緊張惶恐。如果我們終日生活在對往事痛苦的回憶中,反複品嚐舊時受到的挫折,想的越多,心情就愈加憂鬱,對現實就愈加不滿,心理就愈加不平衡。因此,我們要學會有意忘記:忘記憂傷、忘記憂鬱、忘記嫉恨、忘記遺憾、忘記瑣碎……
3.激勵法: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要走出每日消沉、後悔的心理不平衡怪圈,最好的辦法是給自己一個激勵——給自己確立一個值得去追求的目標。李燕傑報告集裏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三級工,1978年參加高考未能如願。可他並沒有為此而消沉下去,他下決心一定要考上研究生。經過兩年半的拚搏,他終於考取了社會科學院,成了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我們在采用激勵法時,首先要確立一個適宜的目標,這個目標既不能太高,太高的目標會使心靈受挫折而變得垂頭喪氣;又不能太低,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實現,不能給內心帶來喜悅。其次,要選擇那些有效價的而且容易實現效價的目標,即對社會有價值的且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自己勞動創造而實現的目標。
4.閑聊法:閑聊具有心理調節的功能。閑聊能很快消除雙方的隔膜和陌生感,融洽雙方關係;閑聊能使困境中的人很快平靜下來;閑聊能營造被勸說者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有利於勸說的順利進行。在日常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閑聊開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報紙上開起了“閑話專欄”,電視台製作了“閑話俱樂部”,成套的以“閑話”為主題的書籍也在出版。看來,對閑話要再認識,日常生活必要學著用閑聊來緩解緊張、消除隔膜;用閑聊表達禮節、表達溫情;用閑聊躲避碰撞、防備責問;用閑聊化解怨氣、發泄怒火。
5.哭泣法:科學研究發現,流淚可以減輕乃至消除人們的壓抑情緒,而強忍淚水恰恰造成情緒壓抑。情緒不好時哭上一陣可以緩解你心中的鬱悶、悲傷、沮喪、憤怒,可以防止你因長久壓抑而走向極端。因此,為了自己心理平衡、健康,我們應當放棄有淚不輕彈的傳統戒條,讓自己因情緒衝動波動而哭泣,不必為哭泣而羞愧難當、大驚小怪。在情緒悲傷、壓抑時,你就盡情地哭吧!
不過,心理平衡不等於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需要內外兼顧,所謂兼顧內外:是指對外,要人際關係良好,行為符合社會規範;對內,生活與精神的基本需要能獲得滿足,心理機能正常。隻有行為符合外界的規範,又能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一個正常的心理健康人。現在社會上有兩種人是心理內外失調:一種是隻顧自己需要的滿足,不顧社會規範。這種人一般具有反社會的人格,許多犯罪分子就是如此。另一種是,有的人千方百計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但因為自身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又很煩惱。
人們通常認為心理平衡就代表著心理的健康,其實這種認識是個誤區。心理健康並不是一種平衡與適應的狀態,它是心理兩極中的中間位置。通常人們把適應理解為對周圍環境的順從,把平衡理解為內心無衝突。其實這二者都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如果說“平衡”就是健康,那麼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內部就很平衡,因為他不會有挫折感,也沒有衝突,但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如果說“適應”就是健康,那麼現在社會上有的人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討好,這種人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其實,這兩種人隻能叫做沒有靈魂的軀殼,或者叫做有教養的市儈。
心理健康說到底是一種人生態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圍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