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版
作者:李洋
學會管理時間並不隻是年輕人的事。退休後,老人自主支配時間變多,更需要合理規劃。然而一項有關老年人時間和精力安排的調查顯示,我國城市老人在退休後,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圍著子女和家庭打轉,61.8%的人被家務纏身;休閑生活非常單一,85%離不開電視。這種狀況導致老年人感覺無所事事,內心充滿孤獨。有專家甚至提出,時間危機正在成為影響老人晚年幸福的一大障礙。
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萍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我國,確實有不少老人放棄了規劃自己人生的權利,消極地認為“老了,就這麼著吧”。究其原因,一方麵是老人自我完善能力稍差,另一方麵源於社會沒能為老人提供充分的資源和渠道,導致他們不知去哪參與社會活動。國際人口老齡化長壽化專家委員會執行副理事長蕭振禹認為,相對來說,知識層次較高的老人能把時間安排得比較充實合理,城鎮和農村老人則完全談不上“管理”二字,其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麵:
1.放棄規劃人生。合理的規劃可以讓人更有目標,但不少老年人都放棄了這一權利,雖然時間充裕,但無所收獲。這樣的生活態度容易使老人陷入悲傷、抑鬱等負麵情緒。
2.每天圍著兒孫轉。不少老人覺得自己“很忙”,從早上起來去買菜開始,一天就沒閑下來過,收拾房間、做飯、洗碗、洗衣、接送孫子……但這樣的安排等於把所有精力都撲在了兒孫身上,幾乎沒有一分鍾是屬於自己的。這很容易導致老人自我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被推翻,一旦子女離家生活或不再需要照顧,老人的生活就會失去重心,變得鬱鬱寡歡。
3.時間被電視綁架。一些老人不喜歡與人交往,電視就成了他們最親密的夥伴,有些人甚至在電視機前一坐就是一天。廣州市老齡委的調查顯示,96%的老年人看電視很頻繁,77%的老年人幾乎天天看電視。美國一項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白天花在電視上的時間約為年輕人的3倍。但電視不是個“好老伴兒”,它不但讓你運動越來越少,還會占用你大量的時間,導致沒有時間交友、培養愛好,陷入孤獨怪圈。
4.缺少與親友交流的時間。國人不善表達,尤其是老年人,常嘮叨生活瑣事,說起心裏話又口不對心,長此以往也會陷入孤獨。還有一部分老人,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全身心投入後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而忽視了與家人的交流,產生家庭矛盾。
蕭振禹說,老人的時間管理不僅關乎生活質量,還涉及尊嚴問題。從社會層麵來說,我們要加強社會福利,完善社區服務,全社會一起努力安排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從個人角度來講,楊萍認為,60歲是人生重新上路的好機會,應該在此時認真梳理自己的生活,為回歸自我狀態做好準備。
每天一張時間規劃表。老人每天都應該有一張時間規劃表,除了日常家務,一定要安排出運動、興趣愛好以及與人交流的時間。每天至少應到戶外活動2小時。上午9~10點和下午3~4點比較適宜外出,可在家附近的公園散散步,打打太極拳或曬曬太陽。還可以去餐館用餐,去商場和超市購物等,這些活動可增加每日運動量,同時增加與鄰裏朋友的接觸。每天留給自己1小時來培養興趣愛好,這會為你帶來輕鬆愉悅的好心情。每天和老伴聊半小時天,說說最近的想法和感受,增進彼此的了解,互相紓解心中的煩悶情緒。
每周給自己放2天假。如果老人和子女一起生活,日常需要擔負照料子女的工作,那就記得每周給自己放2天假,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其中一天可以去參加興趣班,或去老年大學上課;另外一天投身大自然,約三五好友去爬山、郊遊、野餐等,這有助於讓你的心胸更開闊。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環境與社會學者發現,老年人多接觸自然環境能提高晚年的生活質量,藍天綠地不僅能鼓勵老年人步入戶外,還會激發老年人的鍛煉意願;在精神層麵上與社會群體積極互動,能減少慢性疾病、殘疾和社會隔離感對身心健康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每月給老友打個電話。朋友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是快速提升積極情緒的主要途徑。有些老年人放不下麵子,不願意主動和朋友聯係,關係也就漸漸疏遠。不妨給自己製定一個目標,每月給老朋友打一個電話,關心一下對方的生活近況,交流彼此的興趣愛好,相信這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不少意外收獲。
每年換個地方生活一段時間。麵對終年一成不變的生活,可以嚐試換個地方住,生活環境變了,生活方式也會有所改變,生活會變得更豐富。可以每年製定1~2個旅行計劃,去看看外麵的世界,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也可以考慮候鳥式生活,夏天去涼快的地方避暑,冬天去溫暖的地方過冬;或者回老家生活一段日子,吃吃家鄉菜,與親戚們敘敘舊,這些都會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