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喜歡出走的瑪麗(1 / 2)

(一)個案簡介

瑪麗是個三年級的學生,學習成績優良,性情倔強,喜歡我行我素,偏激、不太合群,情緒波動大,朋友不多,特別厭惡男同學,與老師的關係受情緒影響較大,認知方式極端,以偏概全,不能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具有較強的畏難心理。據《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測試,該生所獲得的言語、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別為110分、105分、110分,測試結果表明該生的言語表達能力較強,詞彙量大及對詞義的理解能力較強,而想象力以及抓住事物線索形成假設的能力和對整體與部分關係的感知能力較差;《EPQ》檢測結果為內向不穩定型;《兒童行為問卷》則反映該生行為具有較強的攻擊性,性情抑鬱,並有一定的社會退縮傾向。《兒童感覺綜合能力發展問卷》反映該生在觸覺防禦方麵明顯過分,屬中度失調。

據該生班主任及科任老師向心理輔導老師反映,該生本學期上課經常擅自離開課室,在校園內四處遊蕩,不願聽從老師和同學的勸說,還經常衝男同學發脾氣,老師們都很擔心她會發生意外,委托心理輔導老師對其建立跟蹤輔導個案。

(二)心理輔導老師的分析與措施

鑒於對“任何不良個性心理行為的存在皆有其潛在的根源”的認同,並基於對該生幾份心理測試結果的分析及班主任老師的反饋意見,輔導老師決定先與瑪麗進行深入接觸,以便對其有較全麵的了解,然後再與其家長溝通,進而再確定具體的輔導對策。

1.設法與瑪麗建立良好的輔導關係,深入了解瑪麗的基本情況。為了更加具體地了解瑪麗各方麵的情況,以便確定具體的輔導方案,輔導老師與瑪麗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談。交談的目的有四個方麵:

(1)與該生初步建立良好的輔導關係。

(2)了解該生處理生活、學習中一些問題的態度方式以及其擅自離開課堂的心理動因。

(3)了解該生對自己與老師、同學關係的評價。

(4)通過與該生的交談初步了解其父母或主要撫養者的教養方式。

在談話初期,瑪麗對輔導老師表現出較強的防禦和抵觸心理,並詢問輔導老師為什麼要找她談話。為了消除其顧慮,並與該生建立真誠、友好、信任的關係,輔導老師耐心地向她解釋了找她談心的原因和目的,並向其保證談話內容將獲得保密。於是,整個談話過程進行得很順利。

瑪麗反映自己心情常常不好,經常發脾氣,“一生起氣來就沒法控製,連好朋友的東西也砸爛,曾試過將好朋友的本子撕壞了,過後又會很後悔”,她也不滿意自己這樣。認為自己與班上女同學的關係還過得去,有幾個較好的女伴,但很不滿意班裏的男同學,認為他們“凶巴巴,經常與我作對,老是欺負我,又喜歡搗亂、打人”,“我很不喜歡他們!”“自己整天上課時跑出來,就是被同學氣的!”並認為“世上所有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還詢問輔導老師“世界上能不能隻有女人,沒有男人?”言談中表現出對異性極端的排斥與對立。當輔導老師問及該生的最大煩惱是什麼時,該生表示希望班上的同學能否不對自己凶巴巴。(班上的男生都喜歡欺負她?是該生言過其實呢?還是真有其事?輔導老師將會向該生的科任教師與同學調查了解,並與班主任共同製定相應措施。)

為了進一步了解該生與異性的關係,輔導老師小心地詢問該生家裏一起生活的還有哪些異性,關係如何?該生略加思索,告訴輔導老師:家裏除了自己和媽媽,還有爸爸和爺爺。爸爸和自己的關係還可以,從沒打罵過她,但爺爺對她更好。當問及平時是否與爸爸談心,並將學校發生的事情告訴他時,該生搖頭說沒有,原因是爸爸也是男的,而且不希望爸爸為自己擔心。那麼,小小年齡的女孩,為什麼會對異性(其實確切地說應該是對班上的男同學)懷有如此深刻的偏見呢?孩子的父母關係是否出現了問題呢?

鑒於以上的疑問,輔導老師繼續旁敲側擊地問道:家裏父母關係好嗎?他們有沒有經常吵架?瑪麗想了想說,父母關係還挺好,隻是媽媽常常一個人不開心,沒有朋友,經常說男的沒有一個好東西!當被問及爸爸媽媽更喜歡誰時,該生想了想告訴輔導老師:父母都很少打她,爸爸也經常幫她買書,但她更喜歡媽媽,因為“我要什麼,媽媽就買什麼,爸爸有時不肯”。(由此推斷該生與母親的關係更為密切,因而受到來自其母的影響勢必也越大。而該生對異性所持有的絕對的否定態度,應是受到來自其母的深刻的影響。輔導老師決定約訪該生父母。)

2.約訪瑪麗的父母,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共同製訂輔導方案。輔導老師與瑪麗的父母談話的目的是:

(1)向該生父母反映其女在校的表現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便爭取其父母的支持、理解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