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一個高科技迅猛發展、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發展趨向綜合化、整體化和係統化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日益劇烈的時代。社會的發展對人的素質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麵的要求。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亦是時代賦予教育的新使命。而在人的眾多素質之中,心理素質是其他各種素質的奠基和載體,它能帶動個體的整體素質朝全麵和諧的方向發展。培養心理健康的高素質人才,不僅僅是現代學校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時代賦予現代家庭的重要使命。
在家庭中推行對孩子的心理輔導,是孩子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是現代化教育的標誌,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實施家庭心理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
什麼是健康?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其憲章中寫道:“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狀態。”1989年,它又在原基礎上增加了道德健康。換言之,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和道德健康等四個方麵。
那麼,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學界對心理健康概念的解釋很多。綜合而言,是指人能夠在社會環境中健康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適應社會生活變化的節奏,能與人正常地交往,並能有效地預防各種心理障礙和異常行為的出現。
據相關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令人擔憂的。目前,我國有心理問題的人約1 600萬,其中1/3是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學工作者對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況調查發現:現在做事經常感到緊張的中小學生占22%,為一些小事過分擔憂的占17%,對考試感到過分緊張的占35%,感覺同學關係冷漠的占27%,有煩惱、困惑無傾訴對象的占28%,有自責傾向的占21%,有恐怖傾向的占16%,懼怕學習的占13%,嫉妒心強的占12%,有攻擊行為的占12%……這些數據均表明中小學生在自信心、人際交往、情緒調控、學習等方麵存在諸多困擾。這些困擾能否得到教育者(尤其是教師和家長)及時有效的關注和幫助,常常決定著孩子能否健康、快樂地生活或因此走入另一個極端。
1991年萬聖節,美國一位考試常常奪魁、剛獲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因無法承受過度的競爭壓力和緊張的人際關係,最終精神崩潰,竟開槍打死6人(包括自己),重傷致殘1人。
2001年2月8日,中小學剛開學,從河南省鄭州市“120”急救中心傳來令人震驚的消息:一名8歲的小學生因害怕上學而跳樓自殺了;另一名12歲的少年因拒絕學拉小提琴而懸梁自盡。
一名年僅10歲的小學生因期中考試成績未達到父母要求,心中懼怕,離家出走,險些被壞人拐賣。
一名女中學生經常聽母親說:“世上男人沒有幾個好的,接觸男人時要小心。”從初三開始,她會不由自主地將目光移向男性“不該看的部分”,由此產生嚴重的罪惡感,甚至想搓瞎自己的眼睛。
2004年2月,雲南大學生馬家爵因打撲克與同學發生爭執竟然殺死了4人。究其原因是由於長期沒有滿足自尊的需要,感受被人忽視、不受認可而心情壓抑一觸即發。
2004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華學子劉海洋慘無人道地先後兩次向動物園裏的熊潑濃硫酸……
所有這些惡性事件,溯本追源,均可從其早年不良的個性心理品質和失敗的家庭教育找到根源。小學階段是孩子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與塑造的重要時期,家長主動走進孩子的心靈,為孩子提供積極有效的心理輔導具有重要的意義。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煩惱和問題,都麵臨著要學會解決一係列的成長問題,如兒童從入學第一天起就要學會適應從幼兒園的遊戲階段向學校的學習生活的轉化;學會與老師的合作,遵從老師的教導並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學會適應和遵守各種社會規範,並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學會正確評價自己,認識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並接受自己的不足。所有這些,均需要得到家長及時的輔導。尤其是對於處於青春發育的孩子,麵對生理的快速變化和心理上的特殊體驗,他們具有更多的煩惱和困惑。這時,來自於家長及時有效的指導往往能幫助他們少走彎路,提高學習和生活的質量。
(二)實施家庭心理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標誌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鄭重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在這四個“學會”中,前三個“學會”都是手段,都是“學會生存”的前提條件,而“學會生存”才是目的。不言而喻,國際現代化教育強調的是人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環境、激發潛能,重視人的內在心理品質和個性的塑造,關注的是人的意誌品質和情感調控能力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們看到,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關於人的完整的個性品質的培養和塑造就成為教育必須完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