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比他更清楚,江湖,遠遠沒有你想象中的美好,俠骨柔情的大俠有,陰險狡詐,睚眥必報的小人偽君子更多。快意恩仇的是江湖,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也是江湖。其中的危險,遠比你想象中要大的多。
“爹沒有取笑你。”趙全義看了阿星一眼,接著說道:“既然你想要成為大俠,那為父就告訴你,何為大俠?”
葉知秋屏聲靜氣,等著趙全義傳道解惑。
阿星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心想說教又開始了…
趙全義告訴他們,武林中被稱做大俠的數不勝數,但真正名副其實的卻沒幾個,太多的大俠,都是徒有虛名而已。所謂俠者,不是你武功高就是大俠,而是看你做了什麼,能見義勇為而不思回報者為俠,能鋤強扶弱,懲奸揚善者亦是俠。小到除暴安良,大至為國為民都是俠,最重要的是時刻銘記道義與責任,這是江湖賦予每一個俠者的意義。而在這個過程中,危險,孤獨,痛苦,無奈等等都會無時無刻伴隨著你,你需如鳳凰般浴火槃涅,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俠。
趙全義又解釋道:“所以你們要明白,別人叫我大俠,那是一種尊重,但我一向不敢以大俠自居,平生所作所為,於武林,於百姓社稷,貢獻太過渺小,實在不值一提。”
葉知秋同樣有一顆叱吒江湖的俠客心,但一來父母一直不允許,二來他一直遵從“父母在,不遠遊。”的聖賢之說,所以乖巧的在小鎮上待到了十八歲,基本上在青山綠水之間度過了自己整個少年期,作為小商賈的父母,教給他的是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做一個衣食無憂的平民百姓即可。而高居廟堂的老師柳鈺則教育他要誌存高遠,視國家社稷的安危為己任,要心懷天下,救天下蒼生於水火。現在聽完趙全義一席話,葉知秋才明白,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在告訴他同一個道理,那就是做人的責任,不管你身處何方,何種身份,不同時期不同的責任,不同境遇不同的使命。所謂鐵肩擔道義,大抵就是趙全義所說的大俠精神。
不知不覺間,葉知秋完成了思想的升華,可以說他的人生,從此有了大致的基調。
而阿星則不同,他最討厭這種高大上的說教,即便說這番話的是自己的父親也不好使。
阿星做人的信條就是三個字,“我樂意。”管你什麼江山社稷,管你什麼天下蒼生,隻要我不高興,這些與我何幹。
自己一番話對兩個年輕人產生的效果,趙全義都看在眼中,葉知秋眼神堅定,神色肅然,人生似乎有了方向。
而自己的兒子阿星,則任然嬉皮笑臉,滿臉的不耐煩。
“多謝趙大俠金玉良言,小侄受益良多。”
趙全義滿意的含笑點頭,對葉知秋好感倍增,深感此子可教。
阿星看了一眼葉知秋,嘀咕道:“沒想到葉兄竟也是迂腐之人。”
“爹,說了半天,到底能不能不回家。”阿星問道。
趙全義道:“必須回去,等你什麼時候明白為父所說的道理,你才可以離家曆練。”
阿星苦著一張臉,嘀咕道:“該死的道理,不過是一堆大話空話而已。”
“你說什麼?”趙全義顯然聽到了阿星的嘀咕,滿臉怒色,對於這個兒子,趙全義也是怒其不爭,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沒什麼,回家就回家,有什麼大不了的。”
……
人生,就是不停的離別,又到了分別的時候,縱然心中萬般不舍,該走的依然得走。
趙全義又語重心長的給葉知秋囑咐了一番江湖中該注意的禁忌,大致敘述了當下武林的情況,叮囑葉知秋務必小心,如有需要,可派人前往嘯月山莊求助。
葉知秋很是感激,深表謝意。
阿星好不容易等父親囉嗦完,拉過葉知秋悄悄說道:“別聽我爹那老頑固危言聳聽,也別信什麼為國為民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一切從心而論,隻要自己覺得對的,放手去做就好了,做人,最重要的是快樂。”
葉知秋點頭稱是,雖然他並不認同阿星的言論,但也不能不承認阿星說的也不是並無道理。
“哎,又要回去跟那些枯燥無味的聖賢書為伴了,不知何日才能得自由,何日你我才能再度相逢。”阿星神情失落,簡直是痛不欲生。
葉知秋笑道:“哪有如此可怕,好好讀書習武,相信要不了許久,你我自會再見。”
“我告訴過你我家地址,如有閑暇,記得來找我哦!”阿星說道。
“嗯。”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互道珍重後,留給彼此的唯有不舍的背影。
葉知秋壓下心中那一絲離別的傷感,整理思緒,再次出發。
孤身一人,他沒有再走大路,而是盡量尋找小徑捷徑,一來避開官兵,以免不必要的麻煩,二來節約時間,以便盡快趕往京城。
但很多時候,麻煩都是自找的,因為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個麻煩製造者,那就是好奇心。
由於好奇,人們往往都想一探究竟,然後便在一探究竟中與麻煩結緣。
葉知秋的好奇心是在看見一個認識但不算熟悉的人時被徹底勾了出來,從此,麻煩便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