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21世紀影響人類最大的問題是心理問題,對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是心理疾病。人們都知道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如果從這裏發出的指令是正確的,人們的一切活動則處於正常“軌道”;從生理的角度看,則一切相安無事,機體健康,百病難侵。正如中醫所講:精神內守,病從何來?如果司令部的工作(心理狀態)出現了問題,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人們平常對健康的理解往往隻偏頗於身體健康的範疇,常常忽略心理健康的問題。什麼叫健康?“健康”一詞,原指身體生理機能正常,沒有缺陷與疾病。這種解釋主要指身體健康,是不全麵的,因為人的健康還應包括“心理健康”,即:一個人的心理機能正常,沒有心理缺陷與障礙。科學認為,心理健康就是大腦功能的健康,就是人的情感、知覺、性格、意識都處在平衡、穩定的狀態。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尤其是身處轉型期社會的人們,要想保持心理健康又談何容易!現實中有太多的“不穩定因素”在幹擾著人們,有太多的誘惑讓人“心旌搖蕩”;有太多的欲望讓人“欲罷不能”。因此,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各種心理障礙困擾著芸芸眾生,有誰能在這“苦海”中跋涉而又不受到傷害呢?這本《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實用指南》就是為了幫助人們減少心理傷害,擺脫心理不健康所帶來的痛苦,從而正確認知人的心理問題,健康而和諧地生活,愉快而有效地學習、工作。

心理健康在一個人特別是人才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人才的健康成長,光有才能發展是不行的,還必須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才素質修養。在人才素質中,心理素質中的“品性”更為本質與重要,“品性”是人才素質與健康成長的根本,這對於人才的健康成長起著核心與關鍵的作用。

根據調查資料,在一般情況下,人才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狀況遠不如身體健康,人的才能發展遠不如品性的發展。古時候江西金溪的神童仲永為什麼沒有成才?其中關鍵的一點是心理素質不完備,才能與品性彼此發展不協調。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司馬光可以說是大家公認的才子,長期的社會閱曆與曆史考察使他對才能與品性的關係有不同常人的見解。他認為一個人能否成才並健康成長,取決於才能與品性兩種素質是否完備無缺,發展是否平衡。司馬光說,德才兼備並和諧充分發展之人是聖人,無德缺才之人是愚人,德的發展強於才的發展之人是君子,而德的發展弱於才的發展之人是小人。這種觀點與當前美國科學家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美國心理學者經過大量實證研究發現,個人成功因素中80%的作用在於“情商”,而隻有20%的成功因素是“智商”。司馬光的“德”即品性,與“情商”相當,而“才”即才能,與“智商”相當。換句話說,隻有“情商”與“智商”充分發展並相互協調的人才能成為天才與偉人,“情商”與“智商”都較低又不願發展的人是蠢人,“智商”中等但更重視“情商”發展的人將來能成為人才,而隻注重發展“智商”不注意發展“情商”的人最終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作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實用指南》,帶有一定的普及性質,是一部既具常識性,又具實用性的書籍,編著者的目的是要幫助家庭配合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係統的教育工程,這裏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製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完成,但在這項係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基礎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6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占據相當的地位。因此,人們了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並懂得一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識和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人們對家庭教育的認識也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偏頗,往往隻重視知識、智力方麵的教育,忽視心理健康方麵的教育。本書的一些章節就是幫助人們糾正這種認識上的偏頗,或許在強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方麵,能盡一些努力。社會的和諧,首先需要家庭的和諧;而家庭的和諧,更需要每個人心理的和諧來構建。這就是筆者編著此書的主旨所在。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