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血脂與高脂血症(1 / 3)

(一)什麼是血脂

臨床化驗檢查血脂包括膽固醇(Ch)、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又名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

1.膽固醇

正常值為2.9~6.00mmo1/L(110~230毫克/d1)。

膽固醇屬脂類中的類脂質,為人體組織中的一種重要物質,在人體蛋白、糖、脂肪、水鹽代謝、保持性別特征、合成膽汁、構成組織細胞膜等方麵,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膽固醇升高與動脈硬化性心腦血管病的形成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食人動物脂肪過多,造成膽固醇升高,使之沉積在動脈壁上,可促使動脈硬化的發生。反之,攝人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可促使肝細胞把膽固醇轉化為膽酸,亦可與膽固醇結合形成膽固醇酯而促使膽固醇從血液中向血外轉移,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此外,膽固醇升高還可見於其他疾病,如腎病綜合征、腫瘤或結石引起的膽總管阻塞等。膽固醇降低可見於肝硬化。

急性肝壞死及甲狀腺功能亢進。

2.三酰甘油

正常值為0.22~1.65mmo1/L(20~150毫克/d1)。

三酰甘油是人體各種脂肪組織中的主要成分,它在儲存機體能量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代謝可分為外源性——來自腸道吸收和內源性——主要來自肝髒。高三酰甘油脂代謝障礙主要為內源性三酰甘油升高。空腹化驗檢測三酰甘油可準確測定內源性三酰甘油的情況。因三酰甘油與冠心病發病有關。

故在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的診斷中常測定三酰甘油。三酰甘油升高為高脂血症。

三酰甘油升高時還可見於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膽道梗阻、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3.輟低密度脂蛋白(又稱前p脂蛋白)

正常值為8~30毫克/d1.

極低密度脂蛋白為顆粒較大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為三酰甘油(甘油三酯)。高濃度可以使血清混濁。正常人血漿中有少量的此種蛋白。檢查極低密度脂蛋白可以反映三酰甘油(甘油三酯)的情況。極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亦為高脂血症。極低密度脂蛋白具有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饑餓、高糖飲食可以使極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故防止極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應限糖、限酒,避免饑餓。

4.低密度脂蛋白(又稱p脂蛋白)

正常值為1.56~5.72mmo1/L(60-220毫克/d1)。

低密度脂蛋白是一種較極低密度脂蛋白顆粒小的脂蛋白,與膽固醇分解運轉有關,也具有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其升高亦為高脂血症。

5.離密度脂蛋白

正常值為0.78-2.20mmo1/L(30一80毫克/d1)。

高密度脂蛋白是顆粒很小的脂蛋白,它可把動脈壁上的膽固醇轉送到肝髒中進行代謝,而後排出體外,故又稱為“抗動脈硬化脂蛋白”、“冠心病保護因子”。高密度脂蛋白可以減輕或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正常高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之比為1:2.5左右,老年人可達1:4,因此老年人冠心病的發病率較高。增加體力活動,使用雌激素,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利於防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在臨床診斷治療中,凡化驗所見膽固醇、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中任何一項增高及各項都增高,均為異常。其化驗結果異常提示:

(1)患有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見於多種疾病,包括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黏液性水腫、腎病綜合征、胰腺炎、肝內管梗阻性疾病、膽汁性肝硬化、肝糖原沉著症、痛風、酒精中毒等。

(2)有患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心腦血管病是當前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腦血管病死亡居世界首位。高脂血症引起的動脈硬化與心腦血管病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要有效地控製高脂血症,警惕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3)飲食結構不合理:現代養生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高脂血症及許多疾病的發生,與自身的因素有關,飲食結構不合理(高動物脂肪、高糖、酗酒)

即為其中的一個方麵。要防止高脂血症的發生,就必須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講究吃得科學,吃得合理,吃得健康。

(二)怎樣看血脂化驗單

血化驗一般是測定血清中的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h)及脂蛋白的含量,有助於了解脂質代謝和對某些疾病的診斷。須說明的是:①各地醫院所采用的檢測方法不同,正常參考值也不一樣,一般化驗單上應同時注明本院的正常參考值,所以不在同一醫院做的化驗不可同一比較,隻作參考;②血脂化驗受季節、時間、體重、運動、飲食(包括煙、酒)

等多種因素影響,故對化驗的結果不可盲從;③患者更不可自己根據化驗結果增服或減服藥物,必須由醫師來決定藥物的增減。

1.血清三酰甘油(甘油三醋。TG)

正常參考值0.22~1.6.5mmo]/L。

(1)動脈粥樣硬化者有TG增高:TG對動脈硬化雖無直接的作用,但它有助於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因為高TG血症可使血凝固性增強,還可抑製纖維蛋白溶解。

(2)糖尿病:未經治療或血糖未被控製的糖尿病病人,血清TG升高,這是由於糖不能充分利用,機體所需的能源必須加強動員脂肪,同時肝髒合成TG亢進,以致TG增加。當適當治療,血糖得到控製時,TG亦可下降。

(3)腎病綜合征患者伴有高脂血症:當血清白蛋白下降至159/L以下時,多伴有TG增高。長期血液透析者也可TG增高。

(4)家族性高脂血症。

2.血清總膽固醇(T-ch)

正常參考值2.82~5.2mmo1/L。

(1)增加:①原發性(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②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患者;③腎病綜合征、類脂質性腎病等;④糖尿病、膽石症等;⑤甲狀腺功能低下;⑥長期高脂飲食、精神緊張和妊娠期等。

(2)降低:①嚴重肝髒損害,因肝細胞損害對膽固醇酯化能力降低;

②消耗性疾病,如癌症、結核等;③甲狀腺功能亢進,總膽固醇降低;④其他,如消化不良綜合征、嚴重貧血等。

3.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

正常參考值1.04~1.76mmo1/L。

(1)增高:見於原發性高HDL血症;正在接受雌激素治療者、接受胰島素或某些藥物(如煙酸、維生素E、肝素等)者。

(2)降低:HDL-ch減少和HDL-ch/T-ch比值降低為冠心病的危險信號。亦可見於高T-ch血症,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急性膽囊炎和腸道梗阻者也均降低。

4.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h)

正常參考值2.6~3.12mmo1/L。

(1)增高:是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的危險信號;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腎病綜合征、阻塞性黃疸、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以及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者均可有LDL-ch增高,亦可見於原發性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2)降低: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呼吸不全綜合征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5.血清載脂蛋白A1(apoA1)、B100(apoB100)

正常參考值:apoA11~1.799/LapoB1000.4~1.29/L。

apoA1水平降低,apoB100水平升高為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的危險信號。

缺血性腦血管病亦有同樣變化。

6.血清艏蛋白(a)(Lp(a)1正常參考值Lp(a)0~150m9/L。

一般認為Lp(a)>200m9/L者心肌梗死的危險性顯然增加,Lp(a)>300m9/L可看作為警戒線,這些病人可能血脂均正常。故對TG、T-ch正常者更有價值。

Lp(a)對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亦有一定意義。

(三)中醫如何解讀高脂血症目前,中醫學對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機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盡管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和分型,但筆者認為本病的發生或由於外源性脂質攝入過多所致,或由於體內脂質代謝紊亂所致,以正虛為本,痰濁血瘀為標。主要是由於脾、肝、腎三髒功能失調,致使氣血不能運化而產生瘀、痰、濕、鬱並且相互夾雜為患,它們反過來又可加重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互為因果,惡性循環。因此,治療時當以肝、脾、腎三髒為主,以痰、鬱、瘀、濕為標,辨證施治,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者標本同治。

綜合中醫學有關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機學說及西醫學脂質代謝紊亂的病理改變,筆者將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機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①飲食不節: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致使過多膏脂進入體內,超過運化轉輸之限,壅滯停留,變為膏濁。

②脾虛濕困:嗜食肥甘、膏粱厚味、膩脾礙胃,或因他病傷及脾氣,運化不利,水穀難於隨食而化,淫精於脈,膏脂聚而化濁,形成高脂血症。

③勞傷心脾,心脾兩虛:經久伏案或勞心思慮過度,宗氣過耗,心脾受傷。因心主血脈。心氣虛則血行遲緩,瘀血內生;脾氣不足,運化失職,水穀不化精微,痰濕內生,病久入絡,痰濕阻於脈絡,瘀血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