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文書在留學申請背後捅刀子
大留學
作者:鄧茗文
主持人說
文書點評欄目自開辟以來,受到了讀者朋友們的好評。前幾期雜誌本欄目均以成功文書為範例,邀請各留學機構明星文書顧問從專業角度進行點評,在技術層麵予以指導。現在到了該把文書寫作理念拎出來的時候啦!本期文書欄目特邀深諳文書寫作之道的名師,從美國高校招生官的角度剖析文書寫作的幕後真理。
大部分中國學生和家長,對上大學還停留在“唯分數論”的觀念上,而這種觀念在美國大學的錄取上是不適用的。這是因為美國大學是以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錄取標準。當然,很多學校對托福有一個最低分要求,但是過了這個最低分,是否能夠獲得錄取,就不是由幾個冰冷的數字來決定了。
不同於國內高考分數至上的錄取方式,美國大學給每一位申請者一個表達自己性格、素質、理想、潛力以及任何與眾不同的特點的機會。所有這些帶有個人色彩的特質,都通過留學申請文書來呈現。
申請者是否能夠申請到美國名校,除了標準化成績之外,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文書材料的呈現方式。如何通過文書使自己在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該歇斯底裏、語不驚人死不休?還是真實平淡地表達自己?我認為,把靈魂的靈動和真實嵌在文字裏是最好的方式。然而遺憾的是,很多中國申請者的思維還停留在八股文式的寫作教條裏,導致了即使SAT和托福的分數很高,仍然被美國名校無情地拒之門外拒之門外。
所謂“文如其人”,文字是有性格的。美國大學的招生官,正是通過這一份文字材料,來洞悉申請人的性格,從而選擇和學校的校園文化、價值觀、多樣性需求最匹配的申請者。接下來,我們通過幾個實例,探討不同寫法的申請文書會向招生官透露怎樣一個申請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曆,留學申請文書通過闡述申請者的獨特經曆,從而呈現申請者的性格特征、潛質和價值觀。合理取材、鋪陳可以幫助申請者脫穎而出,而蹩腳的文書,則會毀掉申請者在招生官眼中的形象,哪怕他/她有再高的標準化成績。
選材獨特,打造立體人格
凱文就讀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十校聯盟的一所高中。他的高中成績優異:GPA 3.82/4.0;標準化成績也非常高:SAT I 2360;SAT II 2380 (物理、化學、數學)。更重要的是,凱文有很多豐富且有意義的經曆,比如多次參加國際性的模擬聯合國比賽並獲獎,數學能力優異並在美國數學競賽中表現不凡,在學校管樂團擔任中音薩克斯首席,喜歡辯論和演講,曾在地方雜誌發表自己的文章,在國家實驗室參加圖像識別研究,能用C++高效編程……這一係列驚豔的經曆及從中體現的卓越能力,應該如何呈現在文書中才最能打動招生官呢?按部就班、一個不落地把它們串聯出來?NO!
這些顯而易見的榮耀不過是一個人外在的表現,將它們列在簡曆裏麵就足矣。如果將其作為文章的主脈,反而會顯得學生是一個以外在標準為導向的人。從招生官的角度看,這個人可能內在很優秀,也可能是一個失去自我的人。
Personal Essay更多的是Personal,在Essay中展現凱文作為一個獨特而真實的個體,他的性格和潛質,其實比展示他怎樣獲得這些榮譽更有意義。因此,在與凱文深入溝通後,最終決定選用凱文獨自背包旅行的一段經曆作為文書的主線。
文書呈現的是,他作為一個純粹的、脫離了外在光環、不被社會標準所綁架的個體,在旅途中對社會問題的思考。旅途中他看到了不同於己的那些人所處的生活狀態,觸摸到同一個世界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以及對於這個既自成一章卻又息息相關的社會不同階層進行了深入思考,並對社會的構成及流動,通過自省式的筆觸進行樸實深刻地闡述,最終把對who I am, what do I really want這個複雜而又關乎人性本質的命題的思考過程展現出來。正是這一份坦誠的、獨特的、近乎自白的essay,最終打動了世界頂級名校,使凱文獲準於2014年秋季入讀哈佛大學。
情感真摯,彰顯人格魅力
另一個申請2014年秋季入學的劉燕就讀於北京某高中,與大部分中國高中生一樣,她的高中生活被各種學科活動所填充。然而,和大部分同學不同,她把許多課外時間用在了幫助難民署的漂泊者。這段經曆,不是為了申請名校而功利地準備的,而是由她成長背景所驅動。
劉燕幼年生活在農村,十多年前中國農村最大的特點就是貧困。劉燕所在的農村,有人因沒錢治病而自殺,大部分孩子因家裏沒錢而輟學。在這種環境下,劉燕從小就埋下了幫助這些窮困人群的願望。
上高中後,劉燕毛遂自薦到難民署工作,這段經曆使她收獲了很多。由於中國地區的難民主要來自於索馬裏,他們並不精通英語,有的甚至完全不懂。因此,他們填寫庇護申請表時經常出現語言障礙。這時,劉燕需要一遍遍反複向他們解釋,用最簡單的語言、肢體動作等,直到他們完全理解。難民們通常十分沮喪,看到他們的無助,劉燕更加耐心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作為一名誌願者,她的工作很瑣碎,但正是這些瑣碎的小事讓她更有耐心,從容麵對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