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日常生活飲食宜忌(1)(1 / 3)

飲食宜淡、少、生、雜

1.飲食宜淡吃淡食可延長血管的“青春期”,推遲其硬化。從生理角度講,每餐吃1克食鹽就夠了,每天三餐吃鹽量應限製在6克以下。無數事實證明少吃食鹽能長壽。

2.飲食宜少節製進食量,每餐隻吃七分飽,是一個很有效的延年措施,每餐少吃一口,正是為了保持自身的“進出口平衡”。

有關專家認為,吃得越多,就需要越多的能量去消化,並且越容易造成細胞老化,使人老得快,同時因為堆積過多脂肪而影響健康。我國曆來有“冬補”和節日“大吃大喝”的習慣,這對身體極為不利,更談不上益壽。國內外的調查資料表明,凡是活到9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77%以上都有著長期節食的良好飲食習慣。需要指出的是,少食的原則主要是減少主食的攝入,至於蔬菜和水果,不僅不能少吃,還應多吃一點,以滿足人體對養分及水分的需求。

3.飲食宜生研究表明,生食既保留了大量的維生素,還有未被高溫破壞的幹擾誘生素,這是一種有效的抗癌物質。當然,生食也要講究科學和衛生,就其品種而言,限於無農藥汙染的蔬菜瓜果,至於綠葉蔬菜,洗淨後再放入溫熱的開水中浸泡2小時為好。

研究表明,長期堅持每天早晨空腹服1小碗生菜汁,可清除體內汙染,起到“大掃除”的作用。

4.飲食宜雜人體對養分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單靠某一類或某幾種食物來提供人體全部的營養是行不通的,即使是人體內含量不到體重的1/10000的微量元素,也明顯地影響著人的生老病死。因此,利用這些元素多方麵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的作用,調節體內免疫功能和激素效應,是飲食養生的一大妙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對飲食越來越要求高、精、細,而忽視了對“粗”食的攝入,這不能不說是飲食中的一個誤區。“粗”食裏麵含有大量的纖維素、食物纖維素,它們被營養學家譽為神奇的營養素,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調節血糖、解毒抗癌、防膽結石、健美減肥等生理功能,它們大量存在於五穀雜糧,麥麩,豆類,澱粉,瓜果,蔬菜的葉、莖、根以及薯類之中。日常膳食應粗細搭配、葷素結合,品種應多樣化,越雜越好,並注意科學調配,這樣才能避免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帶來的副作用。

多吃堿性食品好

不少人認為,帶酸味的食物就是酸性食物,帶堿味的食物則是堿性食物。其實不然。食物的酸堿性是根據它們進入人體經消化吸收後,新生成的最終代謝物的酸堿性來確定的。例如米、麵、肉、魚、蛋雖無酸味,但經人體消化代謝後產生的物質屬酸性,因而這些食物屬酸性食物;而蔬菜、豆製品、醋、水果卻屬堿性食物,雖然醋喝到嘴裏是酸的,水果中也含有各種有機酸,它們在味覺上呈酸性,但在人體內經氧化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在生理上並不顯示酸性,在人體內的最終產物呈堿性,因此在生理上它們屬於堿性食品。經測定,酸性食物的酸性大小依次為:魚、肉、蛋、糙米、大麥、蠶豆、精米、麵粉;堿性食物的堿性大小依次為:海帶、黃豆、甘薯、土豆、蘿卜、柑桔、西紅柿、蘋果。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常食用起大魚大肉來,甚至做到無葷不餐。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後經過消化分解,在體內呈酸性,使機體內環境的酸堿度發生改變,再加上人體新陳代謝也不斷地產生酸性物質,這樣一來,人體內的酸性物質過多,血液和體液呈酸性,不利於人體健康。

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保持體內酸堿平衡,常吃堿性食物可有效地中和機體內的酸性產物,對保持健康大有好處。特別是老年人,血液裏維持弱堿性,經常使胃腸清潔,減少糞便中毒素的吸收,身體才會更健康。否則,即使鍛煉再勤,由於血液偏酸性,人體新陳代謝不能處於最佳狀態,也容易早衰。有人調查分析了很多長壽老人的飲食習慣,發現絕大多數都是以堿性食物為主,因此堿性食物是保持健康長壽的佳品。

科學家發現,人的體液酸堿性與智商密切相關。在體液酸性偏高時,智商低;堿性偏高時,智商則高。再者,人體內環境偏酸性,加上種種原因,使人的肌肉酸痛以至產生倦怠,而偏堿性的食物進入人體後,及時和酸性物質發生反應,生成新的代謝物排出體外,偏酸狀態得到糾正,從而達到消除疲倦的目的。因此,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使機體各髒器能有一個良好的發揮其正常功能的體液環境,能使人體更健康長壽。

人的體液酸堿性是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節的,因此,科學家建議,多吃堿性食品好處多。

宜常吃的6種食物

1.豆類豆類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還含有許多種人體必需的其他營養素,如不飽和脂肪酸、鈣及B族維生素。豆類中又以大豆營養最豐富,它的蛋白質是瘦豬肉的2倍、雞蛋的3倍、牛奶的12倍,每100克大豆含有200毫克的鈣以及豐富的磷脂。每人每天吃50克大豆,就可提供人體100毫克左右的鈣,還可彌補穀類食物賴氨酸的不足。

2.蜂蜜每天早晨空腹吃1匙蜂蜜,能安五髒、止痛解毒,常吃能防血管硬化,久服能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