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菜叫蒿魚羹,采蒿蔞嫩莖,去葉子,用熱水炤一下,再加油、鹽、醋和肉臊做成,大家動筷子嚐一嚐。”鄭鹹熙指著其中一道品相平常的菜,說道。
張齊賢率先夾了一筷子,放入嘴中,嚼了幾口,稱讚道:“真鮮,又香又脆,果然是一道妙菜。”
眾人嚐了後,都齊聲稱讚:“好吃,好吃。”
鄭鹹熙哈哈一笑,又指著剩下的兩道菜,介紹道:“這道菜看著像肉,其實是一道素菜,是用瓠子和麩做的。這道顏色青碧色的菜,是用槐樹葉濾出清汁,再和麵做成,名為槐葉淘。”鄭鹹熙介紹完,又客氣道:“都不要客氣,趕緊動筷子吧。”
這三道菜看似平常,卻做得精細,味道更是沒話說。眾人吃了,紛紛讚不絕口。
張齊賢生平吃飯,習慣狼吞虎咽,隻注重一個量,以填飽肚子為上,今日嚐了鄭鹹熙推薦的三道菜,口中留香,不自覺地多嚼了幾下。“平常如此不起眼的食材,也能做成如此美味,真是長見識了。”張齊賢豎起了兩個大拇指。
張齊賢嘴上連連稱讚,心中卻泛起了嘀咕。鄭鹹熙這樣如此講究生活的人,不知道做官會是如何,會不會為了滿足一己私利而魚肉百姓呢?張齊賢的心中不得不生出這樣的一個念頭,隻是剛剛與此人認識,還是不要妄自菲薄,隨意去推測他的為人吧。
鄭鹹熙大約是猜到了張齊賢心中的念頭,刻意問了一句關於公務上的事:“本官聽說前段時間,衡州遭遇冰雹,不知賑災做得如何了?”
張齊賢答道:“鄭知州放心,冰雹過後,本官廣開義倉,並嚴令各縣惜民力、修房屋、補種秧苗。本官親力親為,已將雹災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鄭鹹熙點點頭,說:“既然如此,本官就放心了。本官既已到任,想著該先到鄉間視察一番,不知張通判意下如何?”
張齊賢說:“鄭知州能如此親民,當然是好了。不過,鄭知州去鄉間時,要對本地的裏正留個心眼。”張齊賢心裏一直想著如何整治這些個裏正們,既然有了這個機會,還不如正大光明地說出來。
“這是為何?”鄭鹹熙問。
張齊賢隨即將鞭打尹裏正以及迎接匾額故意不來捧場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說了,“鄭知州,某些個裏正頤指氣使慣了,該要整治一下才行。”
鄭鹹熙哈哈大笑一聲,說:“打得好,若是本官遇到了這樣的裏正,也要抽他幾鞭子。張通判,本官就衝你這一點,該敬你一杯。”
與鄭鹹熙的這番交鋒後,張齊賢覺得鄭鹹熙不會是那種魚肉百姓型的貪官汙吏。大宋朝的官員俸祿普遍較高,某些官員在生活上講究一些,隻要還在俸祿的承載範圍內,自然是沒人旁人可以誹謗議論的——此乃大宋朝的國情。再者,張齊賢剛中進士時,皇帝陛下就賞賜了二十萬貫,這錢怎麼花,全憑自己喜歡,這又能找誰說理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