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長的仕子笑道:“陛下是第一,旁人自然不敢有異議,隻是第二、第三總會有人可以勝任的,話說我大宋朝的幾位宰相也是很厲害的。”
仕子們聊的都是與皇帝有關的話題。至於護送匾額的新任知州鄭鹹熙,仕子們確實沒多大興趣。鄭大人到了,仕子們無外乎礙於麵子和關係,不得不過去迎接一下而已。大宋朝的知州、通判隔幾年就得換人,仕子們早就習以為常了。
在人們焦急的等待中,一艘雕梁畫棟的豪華客船出現在湘水中。這艘船,船體宏敞,裝飾華麗,雕刻的花紋異常繁複,這絕非一般平民百姓可以乘坐的。除了官家,別無他家。船頭立著一人,一身素淨的白色學士服,衣服熨燙的很少平整,衣角在微風中肆意擺動,整個人透著一股沁入心扉的清逸韻味。
此人正是著作佐郎、現任衡州知州鄭鹹熙。張齊賢率各縣縣官和州衙公吏、衙卒,迎了上去。“鄭知州,我們終於見麵了!”
鄭鹹熙優雅地拱手道:“張通判,客氣了,本官隻是奉了陛下的委托,特地給你送匾額來了。”
張齊賢心裏一驚,鄭鹹熙話裏有話,還透著另一層意思。什麼叫“隻是”呢?而且鄭鹹熙說話時,這兩個字還刻意加重了聲調。鄭鹹熙大約是要告訴張齊賢,他這個知州能不能安穩地坐到位子上,還得張齊賢放水才行。之前的知州蘇揆是怎麼走的,張齊賢心中清楚,可鄭鹹熙心裏難免要犯嘀咕。
張齊賢暫且服了一次軟,笑道:“鄭知州舟途勞頓,安全護得陛下禦書,此是大功一件,下官定要上奏陛下,多為鄭知州美言幾句。再則,下官已備好酒菜,為鄭知州接風呢。”
鄭鹹熙的臉上堆上了微笑,說:“有勞啦!還請張通判迎接陛下的禦書吧。”鄭鹹熙招了招手,四個侍衛護著一副匾額下了船。匾額上蓋了一層薄紗,透過薄紗,隱約可以看到四個筆法遒勁的大字。
張齊賢率眾人跪拜在地,迎接了匾額。石鼓書院的山長派了四位最得力的講經先生,把匾額抬過了碼頭。
一時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在人群的矚目下,匾額掛在了石鼓書院的大門之上。
眾人遠遠觀看,“石鼓書院”四個大字筆法獨到,意境深遠,果然是名不虛傳。皇帝趙光義自幼酷愛讀書,好舞文弄墨。哥哥趙匡胤征戰天下時,所搜集到的書籍和文玩之物,趙光義基本上都有閱讀或把玩。正是有此閱曆,才能寫出如此堪稱一絕的飛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