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合鳴:生物藝術的預言
30+
作者:裴燕
出現在“齊物等觀”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上的《細菌合鳴》是一件頗具未來感的裝置。方形木箱的麵板上描繪著宇宙星體的軌道,中央部分扣著一個透明的玻璃穹頂,一根橫軸貫穿其中。麵板的一組對角線兩端各嵌放著一個喇叭,另一組對角的一端印著一個指紋圖樣,另一端則是三個玻璃培養皿,裏麵充滿著顏色形狀各異的黴菌。
這件生物藝術裝置是來自斯洛文尼亞的媒體藝術家薩沙·斯帕卡爾、生物學博士米莉亞那·瓦吉傑和生物黑客阿尼爾·波德歌尼克三人的創作。培養皿中的菌群就是從這三個作者身體上取樣的。當觀眾按下麵板上的指紋按鈕,就向位於中央的電子線路發射了一個電子信號,激發通過菌群的電流,菌群繼而調製成一個一致的聲音。來自三個藝術家身體的微生物群作為一個整體被轉化為一個電子音在這瞬間被觀眾所聆聽到。
人類菌群是包括細菌、真菌和古生菌的微生物群的集群。這些微生物群居住在皮膚的表麵和深層中,在唾液和口腔粘膜中,在結膜和消化係統中,它們種類繁多、數量龐大,與我們的身體同生共存卻也容易被人忽略其存在。《細菌合鳴》中,這些微型生物成為了藝術創作的媒介和主角。菌群自身的繁衍衰退和周圍環境都會影響聲音的最終形成。通過這種方式,來自人類身體的一部分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現,藝術家們意圖展示人類身體不是由相同的特定環境所定義或約束,而總是在與所有事物產生內部互動。身體本身由許多異質物質構成,它們不斷地在轉變或互相交叉滲透,因此身體的邊界也不會是清晰分明的。
《細菌合鳴》作者之一的薩沙·斯帕卡爾是一個具有人文學科背景的媒體藝術家,其創作涉及生物藝術、媒體藝術、平麵設計和實時視覺交互的交叉地帶。從2010年起她開始涉足於生物藝術的創作,通過連接科技與生物有機體而創作出媒體裝置和其他界麵。最早的《7K:新生命形式》就是這樣一個交互視聽藝術裝置,讓觀眾沉浸於一個獨特的科技-生態係統中——一個由植物、微生物和工業產品nano構成的“新物種”。這個項目的主要理念是科技也像有機物一樣擁有生命,能讓我們去探索、使用和學習。在我們身處的時代,自然和科技之間的關係早已千絲萬縷地交織在一起,後者已成為自然本身的一個重要部分,這種自然與科技的共生就是我們新的自然。
薩沙的創作實踐有著“生物黑客”運動的背景。這一運動意在打破生物技術的神秘性和人為限製,像反叛的電腦黑客一樣,通過分享和協作,任何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參與發展創新的生物技術,破解生命難題或製造新的物種。
薩沙的生物學知識正是來自於生物黑客運動社團,但是不同於一些生物黑客熱衷於用創新基因技術來合成新的生命物種,薩沙專注於用有機物與無機物來合成一種新的生物-科技有機體。她的另一件作品《細菌出現》就是這樣的一個有機體,能像許多生物有機體一樣製造聲音。這個“生物黑客”的音樂盒也是由菌群和電子設備組成。如果你撫摸它頭發般的菌絲“皮毛”,它的聲音會改變,像寵物得到愛撫一般發出滿意的咕嚕聲。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樣,它也需要維護一定的生存環境來存在,而精心的照料可以使它達到最好的生命狀態。
電影《阿凡達》中,納美人可以用自己的辮子與翼龍、神樹或潘多拉星球的其他生物相連,繼而心靈相通,這種直達天人合一境界的跨物種連接或者成為其他生命一部分的想象無疑是一種極致的誘惑與渴望。薩沙的《我的連接》正是孕育自這種對超越的渴望。這個共生的跨物種聯接器提供了一種人類與其他生命共生互存的沉浸式體驗。在一個太空倉內,人的神經係統與人和菌絲形成的交互反饋回路整合在一起,人類的心跳被當做輸入信號,它被轉化為通過菌絲可感知的脈衝,脈衝又被轉換成聲音、光和觸摸信號,這種新的現實和環境又通過感知係統反饋於人類的神經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