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老房子
我的老家在中原北部的山區。聽老人們講,家鄉原先住的全是石牆草屋。牆是用山石壘築的,起脊的屋頂用木棒作梁、檁支撐,屋麵用山草苫蓋,所有建房用料都取之自然。在我童年時,偶爾還能看見老屋的影子。現在早已被鋼筋水泥築成的樓房所替代,老屋在山村已所剩無幾了。或許是情結所在,我有時很懷念老屋,好幾次夢回老屋。
老屋是祖輩留下的禮物,是先輩智慧的結晶。現在回想起來,老屋的優點的確不少,缺點不多。首先老屋是環保型的建築。因為所有建築材料全源於自然,基本很少有人為的雕鑿。牆體材料即山石是從山中就地取材,撿好後直接用板車拉回來,稍做加工就壘築成牆,按不同形狀編成花型,以增加美觀。遠遠比鋼筋水泥築起的省錢得多。山石壘築的牆往往比混凝土牆要厚得多,陽光很難曬透,夏天比較涼爽;又能有效的阻擋冷風的侵入,冬天比較暖和。缺點是牆體抗震性能不好,所以安全性較差。斜坡屋麵用山草苫蓋。山草也是產於附近山中的野草。山草被割掉後,稍加梳理成迭,集中排列苫成屋麵。山草透氣性很好,有利於雨水下淋,也有利於冬雪融化。缺點是抗風性能差,要經常維修。盡管如此,老屋卻是冬暖夏涼適於人居的場所;也體現著先輩的建築智慧。
老屋是我童年的樂園,少年的樂土。我的童年是在山村度過的。那時,我們村上的人家雖然大多住上瓦房,可我和小夥伴們最喜歡去的還是村上的集體倉庫—座廢舊的石牆草屋。我們經常三五成群地跑到那兒玩遊戲,捉迷藏。我們在那兒笑,在那兒哭,那裏成了我們神聖的舞台,莊嚴的領地。我們的童年就在印在了那時、那地,是那樣的無拘無束。上小學後,我和本村的同學放學還是先回到老屋,在那兒寫作業,做活動,提問題,交流學習體會,老屋的牆成了我們課外的黑板,老屋的地成了我們的大演草紙。老屋成了我們的第二課堂,盡管我們把老屋的地與牆劃得亂七八糟、七零八落,老屋卻毫無怨言,默默的為我們付出。老屋記載著我兒時的喜怒哀樂,純真的友誼和成長的足跡。上初中後,我們開始住校了,一個星期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看老屋。學習進步時,老屋裏裝滿了我的歡笑;成績退步時,我會跑到老屋放聲的哭。老屋又像我的摯友,知己,藏著我心中許多的秘密及粉紅色的回憶。所以,我對老屋多了一份特殊感情。
我到縣城上高中了,那是一所省示範學校,一個月才能回家一次。第一次回家時已不見老屋的身影,留下的是一片殘垣斷壁。我發瘋似地的跑過去,痛苦得像失去了親人般的嚎啕大哭。村裏人不知發生了什麼,跑過來問東問西,我隻是一個勁地哭,什麼也不說。後來還是我媽把我帶回家的。從那以後,我每次回家再也沒有經過那兒。再後來,我要去外地上大學了,我又去尋找記憶中的老屋,那兒矗立的是一片高樓。我的心被一種說不出的酸楚占據著。
現在,我已走上工作崗位,定居城市了。老屋也早已不在了,可我時時想起她,有時夢見她,醒來卻是滿眼熱淚。因為老屋是我的抹不去情結,深深的烙印在了我心裏。
懷念老屋
我的老家在中原北部的山區。聽老人們講,家鄉原先住的全是石牆草屋。牆是用山石壘築的,起脊的屋頂用木棒作梁、檁支撐,屋麵用山草苫蓋,所有建房用料都取之自然。在我童年時,偶爾還能看見老屋的影子。現在早已被鋼筋水泥築成的樓房所替代,老屋在山村已所剩無幾了。或許是情結所在,我有時很懷念老屋,好幾次夢回老屋。
老屋是祖輩留下的禮物,是先輩智慧的結晶。現在回想起來,老屋的優點的確不少,缺點不多。首先老屋是環保型的建築。因為所有建築材料全源於自然,基本很少有人為的雕鑿。牆體材料即山石是從山中就地取材,撿好後直接用板車拉回來,稍做加工就壘築成牆,按不同形狀編成花型,以增加美觀。遠遠比鋼筋水泥築起的省錢得多。山石壘築的牆往往比混凝土牆要厚得多,陽光很難曬透,夏天比較涼爽;又能有效的阻擋冷風的侵入,冬天比較暖和。缺點是牆體抗震性能不好,所以安全性較差。斜坡屋麵用山草苫蓋。山草也是產於附近山中的野草。山草被割掉後,稍加梳理成迭,集中排列苫成屋麵。山草透氣性很好,有利於雨水下淋,也有利於冬雪融化。缺點是抗風性能差,要經常維修。盡管如此,老屋卻是冬暖夏涼適於人居的場所;也體現著先輩的建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