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
作者:吳豔華
摘要:許多曆史知識需要記憶,有好的記憶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曆史知識雖然繁多而複雜,但是我們可以找出它們的規律進行記憶。曆史知識的記憶法很多,綜合地運用記憶方法,我們的曆史思維會更加明朗,更加智慧, 學習曆史的能力也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關鍵詞:曆史記憶 化繁為簡 特殊 比較 歸納 聯係
沒有記憶,就沒有知識;沒有好的記憶方法,就沒有好的學習成就。但很多學生認為,曆史就是死記硬背,按教材逐句記憶,結果在短時間內,記住了一部分曆史知識,但時間一長就開始張冠李戴,紛亂如麻了。因為零散記憶曆史知識是無頭緒的,曆史知識在他們眼裏是各自獨立、互不關聯的。這樣學生學完一本教材就已經騰雲駕霧,摸不著東西南北了。這就需要曆史教師在對教材理解的基礎上打破教材原有的體係,幫助學生創建曆史結構,疏通曆史。隻有多積累知識,才能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本人平時教學經驗的積累,現介紹幾種快速記憶的方法,以此培養學生對曆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對曆史知識的記憶力:
一、化繁為簡記憶法
考試前,不少學生都懂得應把重點“過”一遍。但是,如果逐句逐句地去過,效率太低,費時太多。為此,我們可采用化繁為簡記憶法。所謂化繁為簡記憶法,即看見一個字、一個詞,便可迅速回憶起全部內容。現以曆史學科為例,加以說明。如複習中國古代史的井田製,可將其內容化簡為:“國王所有,諸侯享有,奴隸耕作,形似井字”。或者進一步化簡為“王有,侯有,奴耕,井形”。這樣記憶的好處是在需要回憶這段內容時,隻要酌情在每段話上“添枝加葉”就可以了。內容的濃縮需要積極的思維和辛勤的篩選,隻有這樣,才能把精華提煉出來。在濃縮的過程中刪繁就簡、擇精選萃,使知識在數量上大大減少,在質量上成倍增加,顯著地提高記憶效率。
二、特殊記憶法
抽取字頭或核心字,利用一下諧音,把一些抽象的枯燥無味的知識變成形象的鮮活的故事片段。例如中英《南京條約》中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從南向北依次是: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抽出字頭就可以這樣記憶:廣廈福寧上;再比如南昌起義的領導人有劉伯承、賀龍、葉挺、朱德、周恩來等,取每個人名的字頭,再根據諧音劉(留)賀(荷)葉朱(煮)周(粥),連在一起就是:“劉賀葉朱周”,意思是:留著荷葉煮粥。
三、比較記憶法
比較是加深理解、提高思維能力的手段,是真正認知曆史的方法之一。如:同屬於農民戰爭性質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比較;中國現代史上兩次國共合作的異同;中國近代史史上兩次日本人侵華戰爭一敗一成結局的比較。通過比較,加深對曆史事件的認識、理解和記憶。
四、歸納記憶法
在近代史中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數不勝數,學生最容易混淆不清。其實,絕大多數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分為“共性”和“個性”兩部分。“共性”是指條約共有的內容,即賠款、割地、開放通商口岸這幾項條款;“個性”則是指每個條約獨有的條款和內容。而條約的“個性”能讓學生加深對條約的記憶,並很容易區分開每個條約。
五、古今中外聯係記憶法
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世界近代史開始時間1640年,可聯想中國近代史開始時間1840年,兩者正好相差200年,哪個在前哪個在後呢?自然是中國在後,因為中國近代落伍了。1689年的事件:英國有《權利法案》、俄國有彼得大帝改革、中國曆史有《尼布楚條約》。
總之,學習曆史,我們要靈活地去學;記憶曆史,我們要智慧地去記。教師和學生都采取多種多樣的手段,用結構的眼光、規律的眼光、分析的眼光、大科學的應用的眼光看待曆史,記憶曆史,綜合地運用記憶方法,我們的曆史思維會更加明朗,更加智慧,學習、記憶曆史的方法就會得到改進,學習曆史的能力也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汪榮祖.《史傳通說——中西史學之比較》,中華書局,1989年
【2】彼得 伯克.《曆史學與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3】戶華為.《虛構與真實——民間傳說、曆史記憶與社會史“知識考古”》,江蘇社會科學,2004
【4】楊彥傑.《客家移民台灣的曆史記憶》,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
【5】鄭培凱.《史跡 文獻 曆史:中外文化與曆史記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