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測量牙槽骨密度方法的研究進展(1 / 3)

測量牙槽骨密度方法的研究進展

綜述

作者:吳賈涵 楊萍

[摘要] 牙周病患者牙槽骨破壞的評估在牙周病學的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醫療檢測設備的發展,無創且準確性較高的骨密度測量技術相繼問世和推廣,頜骨密度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本文就現有臨床采用的X線照相、曲麵斷層下頜指數、下頜骨骨皮質厚度、雙能X線吸收法、計算機數字減影技術、螺旋CT、錐形束CT等主要的骨密度檢測方法作一綜述。

[關鍵詞] 骨密度測量術;牙槽骨密度;錐形束CT

[中圖分類號] R78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3-0158-03

牙周病是人類最普遍的口腔疾病之一,同時也是造成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1],是一種炎症性、破壞性疾病,可累及牙周膜、牙齦、牙槽骨、牙骨質等牙周支持組織,臨床表現為牙槽骨的吸收、牙周袋的形成、附著喪失等。其中牙槽骨吸收主要病理表現為牙槽骨的高度、密度的變化,牙槽骨密度等指標的測量對牙周病治療計劃的製定及預後評估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如何正確、準確地評估牙周支持組織、牙槽骨的狀況,對於臨床醫生治療牙周病或種植患者而言十分重要。

牙槽骨骨密度測量可分為定性、半定量、定量三類方法。臨床上測量骨密度常用方法包括螺旋CT測量法、雙能X線吸收法、雙光子吸收法等,這些方法大多都是用於軀幹骨、脊椎、腰椎等部位。但是由於頜骨解剖結構複雜,位置特殊,口腔空間狹小,周圍有較多的軟硬組織,使得上述方法應用於牙槽骨骨密度測量時難度增大,限製了其在口腔醫學中的發展。本文就目前常用的牙槽骨密度測量方法綜述如下。

1 定性檢查法

此法較早應用於骨密度的測量,通過對X線的黑化程度進行觀察、評估而間接得到骨密度。Devlin H等[2]通過放入口中的已知密度、厚度作為參照物,與骨組織同時拍攝圖像,觀察牙槽骨的透過度是否增加、骨小梁的多少、粗細及骨皮質厚薄的變化等來評估牙槽骨密度的變化。由於骨骼形態學變化隻有骨量超過30%的丟失才能顯現出密度的變化,敏感度低,不能做定量分析。

在王曉敏等[3]的牙齒缺失與骨密度關係的研究中,對於該評估方法受投照條件和觀察者的診斷經驗、病理學知識等主觀因素影響較大,重複率不高、結論差異大,同時又受投照劑量、膠片質量等因素影響,不適用於早期及實驗性診斷。目前X線攝片術在口腔中的應用主要是根尖片、曲麵斷層片等方式。

2 形態測定分析法

在形態測定分析法中,主要通過曲麵斷層下頜指數(panoramic mandibular index,PMI)和下頜骨骨皮質厚度(mandibular cortical index,MCI)來反映下頜骨骨量的變化。PMI就是在頦孔對應處,下頜骨下緣骨的皮質厚度和頦孔至下頜骨下緣距離之間的比值。MCI則是通過對雙側頦孔遠中下頜骨下緣的骨皮質形態的變化進行骨密度的分型。MCI可以分為3型:Ⅰ.雙側下頜骨下緣骨皮質的骨內膜邊緣平滑整齊;Ⅱ.單側以及雙側的下頜骨下緣骨皮質內,其骨內膜呈現出半月形缺損,這就是骨陷窩吸收;Ⅲ.單側或雙側下頜骨下緣骨皮質的骨內膜皮質殘餘,呈多孔狀。此法的優點在於操作簡便、價格低廉和便於普查,但是研究時要考慮各種物理的和環境的因素影響,並進行修正。雖然PMI和MCI僅是半定量的檢查法,但如能在應用前大量調研並得出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的相對正常參考值,那麼臨床應用時參考價值則更高。

3 定量檢查法

定量分析分為無創性和有創性兩類。有創性需活檢後再體外分析骨標本,雖然可以排除軟組織等重疊影像的幹擾,但其侵入性、不可重複性限製了它在臨床上的應用,並且牙槽骨骨質較薄,其中包埋著牙根,取材受到限製。

3.1 基於雙能X線骨密度的測量法(DEXA)

WTO中DEXA是診斷骨質疏鬆的金標準。其原理是將高能量(如100 kV)時測得的X線吸收值和低能量(如50 kV)時測得的X線吸收值行綜合減法處理,通過這種方法來消除軟組織對密度測量的影響[4]。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也有將DEXA這種廣泛運用於全身骨質密度的方法引入頜骨骨密度測量中。為了避開頜骨骨結構的重疊,在早年中測量下頜骨密度時應用DEXA技術,設置X線可以垂直在頭正中的矢狀麵,然後在其左右側進行重疊照射,此時測量出的骨密度,就是其下頜骨的平均骨密度,之後再同中軸與外周的骨骼相比較,但是這種方法還僅限於進行實驗研究,目前還尚未能測量出頜骨內的局部密度[5]。

3.2 基於計算機的數字減影技術(DSR)

DSR是基於數字化牙片的骨密度測量技術,在口腔醫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是常用的骨密度測量法[6]。其原理是應用計算機將同一位置不同時期的牙片重疊,然後將不同牙片的灰度相減獲得減影圖像,未改變的部位顯示為中性,密度改變的部位則顯示為灰度的增減,從而顯示出骨密度的變化。在梁恒燕[7]的引導骨再生(GBR)技術修複牙槽骨研究中,使用計算機輔助圖像進行密度分析,用像素數×灰度變化的平均值對骨密度進行定量,符合相關研究要求。在黃榮[8]的研究中,對於口腔臨床診斷治療上也要用測量軟件測得,以灰度值表示骨密度值,得顯示屏上的黑色部分為完全透射區,灰度值0,完全阻射區灰度值256,骨密度越大的區域灰度值就越高。孫尚敏等[9]用光密度法和PLANMECA數字化曲麵體層機研究牙槽骨密度,即使使用一樣的曝光條件(66 kV,8 mA)治療前後的圖像在明暗度上仍有差異,導致對比時的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