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曆來被當做冬季防寒溫補的美味之一,天冷時吃羊肉可溫補氣血、暖中祛寒、壯益陽氣,一邊抵禦風寒,一邊給身體以滋補;天熱時吃羊肉亦可去濕氣、避寒冷、厚腸胃,實乃四季補虛養生之良物。
無論是“寒風起,羊肉肥”,還是“秋風起,羊兒肥”,宣告的都是——吃羊肉的季節來了。寒風肆虐的冬日,除了將自己盡可能包裹嚴實,要能不時吃點羊肉,那種由內而外的溫暖顯得特別踏實,而且,防寒的同時,身體也趁機補了一回。
當然,既想飽口福又想保持苗條的女性朋友之所以成為羊肉的忠實粉絲,還在於這是一種比較難於吃胖的肉——想想看,草原上天天吃羊肉的牧民們有幾個是胖人?之所以這樣,一來是因為與豬肉比,羊肉的含脂量是比較少的;二來則因為羊肉含有較豐富的“左旋肉堿”,有確切的減肥降脂的功效。
羊肉富含高蛋白質,而且含有的左旋肉堿能加速脂肪酸的燃燒,因此與其他肉類相比,羊肉的產熱量是很大的,寒風刺骨的冬天裏,吃個羊肉火鍋很快就能覺得體內暖洋洋、熱乎乎的,原先手腳發冷、畏寒怕風的症狀很快就能消除。因此羊肉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有溫補之效,早在公元2世紀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就用羊肉配了一道名方。
當歸生薑羊肉湯
方法:1.取60克當歸,用布包好;
2.取50克生薑片,用布包好;
3.取500克新鮮羊肉放入鍋中,加2000毫升水,放入當歸和薑片,加適量鹽,煮至600毫升即可。功效:溫補氣血,通經散寒,溫中壯陽。
方中的當歸性溫,為生血活血之主藥,又能宣通氣分,使氣血各有所歸;生薑味辛,性溫,故能透表發汗,為補助上焦、中焦陽分之要藥;再加上羊肉,就能起到溫補氣血、通經散寒、溫中壯陽的效果了。
這道湯主要適用於血虛寒證的人群。《金匱要略》中有這樣的記載:“產後腹中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生產後的婦女,因失血而寒邪積於腹中導致腹中冷痛,或者因風寒外襲於表,導致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的“產後身痛”,就適合服用這道湯。除了產後,月經後的寒證也同樣適合。
我有位老同學,她近兩年每次月經後都很容易感冒,這給她的工作、學習、生活都帶來許多麻煩。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有什麼好辦法,於是她來找我,想進行中醫調養。我分析她的病因是每次來月經後,因失去一定量的血液,體內處於“血虛”的狀態,“血虛”後再導致氣虛,正氣不足,身體的抵抗力較平時下降,這樣如果平時就體弱的話,此時就很容易被風寒入侵,發生感冒。機理一明確,我給她介紹的就是這道當歸生薑羊肉湯,囑她在每次月經前三天開始服用,月經停後即可停服。她服了三個月,這種月經後感冒的現象基本消失了,整個人的臉色也紅潤了很多。
倘若不是血虛寒證,而是氣虛寒證呢,那就應該用下麵這道食譜。
山藥黃芪燉羊肉
方法:1.將500克羊肉洗淨切塊,焯水;
2.取100~200克山藥,去皮,洗淨切塊,焯水;3.取30克黃芪,清洗幹淨;
4.燒一鍋開水,放入羊肉、黃芪以及少量生薑片和料酒,中小火燉煮30分鍾後,加入山藥,繼續燉煮30分鍾左右,撈出黃芪藥渣,放入食鹽調味。
功效:益氣溫陽,健脾祛寒。
羊肉因具有溫補之效,因而獲得了“肉中人參”的美名。不同的是,人參補氣,羊肉補形。不過很多人因為羊肉的膻味而拒絕它,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烹煮時加入適量的料酒和生薑,不僅能去膻氣,還能保持羊肉原有的風味。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羊肉的滋補作用隻對冷天有效,夏天食用則是不合時宜的,會引起上火,這也不是絕對的。對一些人來說,夏天吃羊肉,恰恰可以幫助體內驅寒解毒,極有利於夏季養生。
夏季天氣炎熱,人們生吃果蔬較其他季節多得多,冰凍飲料整日不離手,而為了躲開炎熱,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裏的人不在少數,這些都容易讓人感受寒濕之邪,並有畏寒頭痛、無汗發出、不思飲食、頭身困重、舌淡苔白、大便稀薄且次數增多等症狀。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這些人其實是得了風寒感冒或寒濕感冒,此時吃上一頓羊肉,全身熱乎乎地發上一場汗,祛除掉體內的寒濕之氣,很快就會舒服多了。
如果沒有感受寒邪,在夏季裏又想大飽口福卻又擔心吃完後上火的話,可以用羊肉搭配豆腐一起吃。這是由於豆腐是用食用石膏點出來的,而這些石膏成分恰恰有清熱瀉火的作用,這樣搭配起來,就是滋補與清涼並在了。另外將豆腐與羊肉搭配還有一個好處:現代的觀點認為羊肉不適於長期食用,否則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豆腐中含有的大豆異黃酮成分卻恰恰有降血脂、防治動脈硬化、軟化血管的作用。兩者一搭配,就能把羊肉的副作用給抵消掉,讓羊肉適於長期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