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企業輸贏之爭:創新決定成敗(1 / 1)

金融企業輸贏之爭:創新決定成敗

專欄

作者:穆詩安 (Azhar Muhammad-Saul)

在新的一年裏,企業的首席技術官(CTO)和首席信息官們(CIO)唯有快馬加鞭才能更好地適應管理複雜的數據供應鏈的競爭。這種競爭在金融服務行業體現得尤為激烈和緊迫。過往的一年證明金融行業在應對數據管理挑戰時嚴重缺乏創新。

去年,全球技術經濟總額超過4.8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總額的6%。全球的數據量增加了40%,但在信息技術(以下簡稱IT)方麵的支出僅增加了5%。2014年,金融服務提供商預計在技術上的支出將超過4,300億美元。彭博研究表明,客戶(泛金融服務領域)在IT上的投入平均約占營收的7%以及營運開支的8.5%。

管理複雜的數據及其固有風險要求創新必須迅速而果斷,才能跟上金融服務行業變革的步伐。較之於數據管理挑戰的規模和緊迫性,今日之金融業的反應明顯滯後。

2008年以來次貸危機、信貸凍結以及經濟衰退接踵而至,金融市場的生態鏈正在重新構建。更低的、不穩定的交易量,縮小的套利空間及傭金,以及不斷演變的、曾經尋求一致而今更因地而異的監管環境,都帶來很多變化。唯有最靈活、創新和高效的公司才能基業長青。

如今,市場期待金融服務提供商能夠同時在多個地區不同的監管機製下,提供更好的透明度,更廣泛的合規措施,更嚴格的風險管理以及對新法規更迅速的反應。

同時,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CTO和CIO們還要善於事半功倍:削減成本,提高投資回報率(ROI),使現有的技術開支效果最大化,提升業績表現。

這就是所有挑戰的焦點所在,在亞洲更是如此。 企業必須解決如何從前台、中後台不一致的數據來源獲取高質量數據的難題。企業不但必須梳理來自應用了不同的數據圖形及模型的舊有係統的冗餘信息,還需要采用能將正確數據移至正確應用程序的技術以消除數據工作流程上的間隙。因此企業必須在技術上進行投資,以確保可以靈活地適應多個市場不同的監管環境下對透明度的管理。

那些最能理解並應對這些挑戰的亞洲企業能夠化挑戰為機遇,並建立起競爭優勢。那些沒能成功解決此類挑戰的企業可能將遭遇可怕的後果,但許多亞洲機構和在亞洲運營的國際企業反而擁有一個獨特的機遇。他們較少受困於曆史遺留的、複雜的舊係統,可以擁抱新的企業解決方案,並能夠超越傳統競爭的誘人前景——即直接迎接下一輪變革,而不被五年甚至十年前所做的決策所束縛。

隨著“馬”年的到來,我們看到眾多客戶與金融服務提供商在解決此類挑戰方麵都需要躍馬揚鞭。我們預計企業的CTO和CIO們會把精力和預算投入如下三方麵:獲取高質量的數據,在企業內更好地組織並移動數據,同時尋找更新、更好的途徑有效地利用這些數據。

交易流程的改善越來越有賴於高質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就是由可升級和可調整的解決方案提供的定製、精確並且可靠的數據。基於市場數據平台和應用以管理和獲取實時的參考和定價數據,並通過訂單管理和電子交易平台執行的需求正在增加。支持嚴格風險管理和彙報體係的企業數據管理方法也逐漸成為應對市場發展的根基。核心內容需要有效地傳送給關鍵決策者們。

所有的企業都意識到更有效地管理大數據的必要性。在2014年企業能否在金融行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將取決於其在更智能的企業工作流程上的投資和創新的速度。

唯有最靈活、創新和高效的公司才能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