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疾病治療篇(34)(2 / 3)

全身症狀。初期頭痛、乏力、咽痛,體溫多正常,或有微熱。以後可有出汗、口幹、尿黃、脈速、發熱及虛弱等症狀。若出現寒戰、高熱、黃疸則提示伴化膿性門靜脈炎。

[檢查診斷]

患者多為青壯年。尤以20—30歲發病率最高,男性較女性為多,其比例約為2:1—3:1。70%—80%的患者腹痛開始於上腹部或臍周圍,經數小時或十幾小時後轉移至右下腹,並轉為持續性,多伴惡心、嘔吐。

右下腹部的固定壓痛,尤當腹痛症狀尚在上、中腹時,壓痛已固定於右下腹部。並出現腹肌緊張和反跳痛等胸膜刺激征。如身體肥胖或闌尾位於盲腸後側、盆腔等處時,腹部壓痛可不甚明顯。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緊張,腰大肌試驗陽性,閉孔肌試驗陽性,直腸指診右前上方有觸痛。如已形成炎性包塊、膿腫時,則可觸及有壓痛的包塊。

結腸充氣試驗陽性。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高,尿中可有白、紅細胞。

在闌尾炎的早期,x線、超聲波和CT檢查基本上不能提供診斷幫助,鋇劑灌腸是危險的。在疾病的晚期,超聲波和CT的檢查對膿腫的診斷很有幫助,盆腔和膈下的區域可進行腹腔鏡檢查。

注意與盆腔、結腸及消化道其他急腹症相鑒別。

[並發症]

急性闌尾炎可並發腹腔膿腫.內、外瘺形成,門靜脈炎等。

[西醫藥治療]

抗菌素治療:慶大黴素8萬u肌注,每日2次,或卡那黴素0.5克肌注,每日2次;或頭孢類抗生素,如頭孢噻肟鈉1.0克/1次,每12小時1次,可肌注、靜注、靜滴,先鋒必素1—2克/次,12小時1次,可肌注、靜注、靜滴。嚴重感染可增至8—12克/日。可加用滅滴靈。

[手術治療]

急性闌尾炎的治療以手術切除闌尾為主。化膿性或壞疽性闌尾炎;闌尾炎穿孔伴彌漫性腹膜炎:複發性闌尾炎;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炎症不能控製的闌尾周圍膿腫;闌尾膿腫非手術療法或引流後,經2—3個月可擇期行闌尾切除術。

[中醫藥治療]

中醫治療時,根據症狀及脈象將本病分為幾種類型,然後進行辨證論治。

症見腹痛劇烈,腹肌急硬,腫塊拒按,大便秘結,壯熱煩躁,且舌質絳紅、苔焦黃,脈滑數時為熱毒期。適宜用通腑排膿,養陰清熱之法治療。

可參考方藥:生大黃9克(後下)、芒硝9克(衝服)、枳實9克、虎杖10克、厚樸9克、元參12克、生地12克、牡丹皮10克、生薏苡仁30克、木香10克、敗醬草15克、人工牛黃1克、桃仁9克。

症見右下腹痛劇烈,少腹硬滿拒按,可捫及腫塊,壯熱便秘,嘔惡腹脹,且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洪數時為蘊熱期。適宜用通腑泄熱,解毒透膿之法治療。

可參考方藥:紫花地丁15克、金銀花15克、紅藤15克、乳香9克、冬瓜仁20克、沒藥9克、生大黃9克、赤芍12克、元胡9克、連翹12克、敗醬草15克。

症見右下腹疼痛,陣發性加劇,痛有定處,發熱,惡心嘔吐,腹脹便秘,且舌苔薄黃。脈弦數時為淤滯期。適宜用通裏攻下,解毒行淤之法治療。

可參考方藥:生大黃9克(後下)、牡丹皮12克、芒硝9克(衝)、生薏苡仁15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敗醬草15克、紅藤15克、蒲公英15克、丹參12克、木香9克。

[驗方治療]

局限性闌尾周圍膿腫應用大蒜3份加芒硝1份搗製成糊,敷於膿腫上的腹壁;大黃末適量以醋調成泥狀外;或如意金黃散外敷。口服闌尾清化湯、敗醬草湯加減。每日2劑。

針灸足三裏、闌尾穴。

[飲食療法]

急性闌尾炎經非手術治療或自行痊愈後,多數病例的急性炎症病理改變消退,但部分病例仍可遺留一些改變,如纖維結締組織增生、瘢痕形成,使急性炎性病變演變成慢性闌尾炎。此時,可采取飲食療法輔助治療。

馬齒白糖飲:鮮馬齒莧搗取汁液70毫升,加冷開水至300毫升,調入白糖適量,每次服100毫升,每日服3次。

敗醬草飲:鬼針草、敗醬草各50克,加水8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日1劑(重者2劑),分2次服。

銀蒲飲:蒲公英30克、金銀花60克,加水煎煮取汁,去渣,加酒適量,飯前服。

[預防與調理]

日常預防:

飲食有節,避免暴飲暴食或食後劇烈運動,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預防腸道寄生蟲感染。

飲食調理:

患者飲食保持清淡,多食富含纖維的食物,以使大便保持通暢。通常而言,對於溫熱性質的動物肉如羊、牛、狗肉應該節製。而蔥、薑、蒜、辣椒也不宜多吃。對於那些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作用的食物,如綠豆、豆芽、苦瓜等可以擇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