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作文如何體現人文情懷
龍門一躍
作者:薑有榮
高考不僅要“為高校選拔人才”,而且要“為國舉才”。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有“著文章”之“妙手”,有“鐵肩擔道義”之情懷。但高考作文的客觀現狀到底如何呢?作家梁曉聲說:“高考作文,隻有情調,沒有情懷……”“不知從哪一天開始,不經意間就變得這樣了——嬌滴滴、嗲兮兮、甜絲絲、輕飄飄、黏黏糊糊的一團。”更有閱卷老師感言:“高考作文存在著‘低幼化’的傾向,到了高中還停留在初中乃至小學的思想水平和情趣上,不能不讓人感到可憐。”
“情調”和“情懷”有何區別呢?往簡單裏說,“情調”是指向“小我”的,它在作文中往往呈現出“貧血”(缺少真情)、“缺鈣”(缺乏理想和鬥誌)和“麻木”(缺少痛感)的時代病;“情懷”是指向“大我”的,它在作文中呈現出的則是有體人之心、諒人之懷,能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如果說“情調”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的話,那麼“情懷”則是為芸芸眾生搭建一個心靈的屋簷。
一、生發“大我”情懷
高考作文要寫出高中生應有的深度和厚度,要讓閱卷老師不僅有“看頭”,而且有“嚼頭”,就必須淡去“小我”情調,展露“大我”情懷。情懷的展露不在“所為之事”的大小,而在“為事之心”的敏銳。
“大我”情懷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麵的生發點:
1.人情、人性:待人之心、處世之道、悲天憫人、人間道義等。
2.人品、修養:價值取向、心胸氣度、節操尊嚴、視野境界等。
3.民族心理:文化特征、文明素養、社會基石、脊梁魂魄等。
4.草根群體:生存狀態、生命質量、精神空間、幸福指數等。
如“悲天憫人”的情懷。下麵一則名人逸事可供廣大考生感知、感受和感悟:
在上個世紀,李叔同去豐子愷家。豐子愷家有個藤椅,他請李叔同坐在上麵。李叔同輕輕地搖了搖那個椅子。每次去都如此。有一天,豐子愷終於忍不住了,問這是為什麼。大師說:“這椅子裏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豐子愷聽了,非常震驚。
二、涵養獨特情懷
“情懷”從何而來?如何生成呢?就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而言,濡養“情懷”的基本途徑有如下四條:
1.實施“四進”行動。知“情懷”易,施“情懷”難。廣大高中生要通過公益、慈善、誌願者等活動,走出“三點一線”,走進社會,走進社區,走進草根,走進弱勢群體。隻有實施“四進”行動,才能將“把忠心獻給祖國,把愛心灑向社會,把關心送給他人,把孝心帶回家中,把信心留給自己”的願景化為自己真善美的“精神底色”。“知行合一”的情懷才是真情懷,也隻有真情懷才能讓讀者怦然心動,心有戚戚。
2.重溫教材名篇。教材中魯迅的《藥》、楊絳的《老王》、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名篇流淌著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真情關注,有著潤澤心靈、滋養靈魂的養分和曆久彌香、常讀常新的內蘊,考生可以從中遴選出10到20篇來重新品讀、品味,在重溫中觸摸、感受其情懷。初讀,是“走近”作者的情懷;重溫,是“走進”作者的情懷。隻有“走進”了作者的情懷,我們才能與作者情懷的脈搏同頻共振。
3.閱讀遷移探究。現代文閱讀題和古詩文閱讀題中的文本,許多都蘊含著濃鬱的人文情懷。廣大考生在做完閱讀題後完全可以再向前走一步——由“讀”向“寫”遷移,探究作者的情懷及其表現手法。這樣做的好處有二:一是以讀促寫。對作者情懷的探究,可以為自己情懷的生成和表現提供借鑒。二是事半功倍。把閱讀文本用好、用足、用透,不僅省時、省力,而且能讓“讀”更為入骨,讓“寫”更為給力。
4.浸潤精神家園。廣大同學不管課業負擔多重,一年之中有幾道精神大餐還是需要享受的,如“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年度道德模範、年度經濟人物、年度新聞人物等頒獎典禮。他們帶給我們的是一部部讓整個民族為之動容的精神史詩,他們的家國情懷、人文情懷等讓我們或熱淚盈眶,或潸然淚下。人的職位有高低,收入有多寡,成績有大小,但是情懷與這些都無關。一個能感動他人的人一定是一個有著“利他”情懷的人;感動我們的也一定是我們想做卻還沒有去做或者沒有做到的“利他”之事。廣大考生可以通過這些頒獎典禮中的一個個人物、一件件事情,靜水流深,浸潤心田,讓我們的精神更豐贍。
高考是殘酷的,因為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如果千軍萬馬都能用情懷的真氣給自己的作文注入一股人情、人性、人文的暖意,則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