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幼兒教育裝備發展中的缺失(1 / 2)

幼兒教育裝備發展中的缺失

理論研究

作者:艾倫 興喬

幼兒教育或稱為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政府也逐年地不斷增加經費支持其發展,同時幼兒教育裝備事業也發展壯大起來。幼兒教育裝備是以玩教具形式為主,以實現兒童健身、健心、健智為目的而設計、開發、生產出來的各種器具、設備、設施。其設計者通常在娛樂性、安全性、衛生性、新穎性以及智力開發等方麵投入更多的關注度,但在幼兒心理與思維發展等健心方麵的考慮就顯得有些缺失。

1 從兒時的玩具說起

在中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不會忘記兒時經常使用的玩具,如“唧水槍”(唧筒)、滑雪板、彈弓等,這些玩具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兒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製而成。“唧水槍”的製作過程對於兒童來說並不簡單:找一根較粗的竹竿(直徑約五厘米),選擇沒有開裂的一節竹管用鋼鋸條鋸下來(注意:使用木鋸容易造成竹管開裂),要求竹管的一端保留結節,而另一端無結節;接下來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需要在竹管結節中心處沿竹管縱向打一個直徑約五毫米的小孔(在沒有電鑽的情況下,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一根燒紅的粗鐵條去燙,此時多需要大人或大孩子的幫助,因為這樣可以防止加工時造成竹管開裂);再用一根長一些的細竹棍,一端纏上舊布條,從粗竹管無結節的一端插入,一個“唧水槍”就製作成功了。滑雪板是將竹片加溫後彎製而成,彈弓則是用粗鐵絲、自行車內胎等製作,各種玩具都有豐富的自製方法與過程。

同樣是兒童玩具“唧水槍”,現在市麵上到處可見的是製作十分精美、材料考究(塑料與不鏽鋼)、效果極佳(射程很遠)的產品。但是,兒童對製作過程的體驗沒有了,這是個很大的損失。不提供有效的過程體驗是幼兒教育裝備發展中的一大缺失。

2 杜威與皮亞傑的兒童遊戲理論

過程體驗為什麼重要?因為它與兒童的邏輯思維訓練有著直接的關係。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在他的《我們如何思維》(How We Think)一書第12章“活動和思維訓練”[1]中對此有詳細的論述。杜威認為:“遊戲態度比遊戲本身更為重要。前者是心智的態度,後者是這一態度的現時的外部表現。”還說到:“然而,這類活動卻代表了一個從遊戲轉變到工作的過程。因為工作(是理智態度,而不僅僅是外部表現)意味著一種意義(或一個暗示、一個目的、一個目標)是適當的化身的興趣,在客觀的形式中,通過應用適當的材料和器具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態度。”並且認為:“不論什麼事情,凡是能引起兒童興趣的,完全是因為那些事情本身對兒童有直接的興趣。……如果認為成年人的活動通常是在實用的壓力下才能完成,因而也認為兒童不可能很自由、很愉快地去從事這種工作,那麼這種假定是缺乏想象力的。”杜威在他的這本書中強調了遊戲在培養兒童思維能力上的重要作用,而遊戲中的“工作”過程對訓練兒童的邏輯思維尤為關鍵。

過程體驗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是對於知識建構的訓練。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在他的《兒童心理學》一書中也對兒童遊戲及其作用進行了深入的論述。在該書第三章“象征性遊戲”一節的注釋中,皮亞傑提出了兒童遊戲的四種類型:練習性遊戲、象征性遊戲、帶有規則的遊戲、結構性遊戲。其中,特別強調了兒童需要結構性遊戲。他說:“最後,從象征性遊戲發展成為結構性的遊戲(games of Construction),它最初受著遊戲象征主義的影響,後來傾向於構成‘真正的’適應活動(例如建成一些機械的結構等),或是構成對問題的解決以及構成智慧性的創造活動等。”[2]皮亞傑是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的倡導者,結構主義是西方社會科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它認為對於一個事物,隻要能夠了解其各個組成部分(局部)以及這些部分之間的關係,就能夠掌握該事物的整體(全局)。這一點是與東方思想截然不同的,作為東方思想代表的中國人認為“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通過局部不可能認識全局,其中出現在語文課本中耳熟能詳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代表。破壞、拆解一個玩具或者動手製作一個玩具對於兒童了解事物結構以及各個局部之間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同時這也是他們訓練思維、建構知識的開始。

3 美國與德國的家庭小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