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幸福是什麼?(1 / 1)

幸福是什麼?

卷首語

作者:關佳

“幸福”一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種媒體上,比如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發表的決定,就被媒體稱為百姓的“幸福指南”。然而,雖然每個人都希望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像童話故事裏的結尾經常描繪的那樣。但是究竟幸福是什麼,其實不是所有人都能搞清楚的。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家覺得如果能吃得飽、穿得暖就是莫大的幸福;改革開放後,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然而百姓的幸福指數似乎並沒有同步大幅提高,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誰也說不大清楚。因此,應當從根源上來研究幸福是什麼。

古希臘的哲人亞裏士多德曾說:“幸福是至善,是一種終極目標。”他解釋道,幸福是“作為絕對完善的、永恒地因其自身之故而絕不因他物之故被欲求的東西”。所以,假若某個行動的目標在於賺錢,賺錢是為了享樂,而為什麼要享樂呢?為了快樂,為什麼要快樂呢?為了幸福,為什麼要幸福呢?這就沒有為什麼了,或者說,隻是為了幸福。

這當然是一種廣義的幸福觀。但一個人幸福與否,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我同意西方另一位哲人的三分法。他認為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三種因素:你是什麼人?你有什麼?人們怎樣看待你?

第一,你是什麼人,這是指你的人格,它包括你的健康、力量、美、氣質、道德品格、理智以及教養等等。

第二,你有什麼,即你所擁有的財產與你的職務和頭銜等等。

第三,你在他人的評價中處於什麼地位。如所周知,一個人在眾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即人們看待他的目光如何,是通過人們對他的評價,通過他所擁有的聲望體現出來。

人們在第一方麵的差別主要是自然造成的,即從娘胎裏帶來的,當然也有後天環境的影響。所以我認為,和另外兩個方麵的差別比較起來,這一方麵的差別對於幸福與否的影響要重要得多,後者不過是人為的結果而已。與真正的人格優勢,如健康的體魄、偉大的心靈或高尚的情懷比起來,大量的財產、顯赫的職務和地位、高貴的身世、可敬的聲望充其量都不過是人在這個世界上的附著物而已,將隨他的逝去而被風吹走。

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伊壁鳩魯最早的信徒麥特羅多洛曾說,外在的幸福遠不如內心的福祉。無可置疑,人生幸福最基本的要素——就整個人生來說——就在於人的內在素質,這是由人的一切情感、欲望以及各種思想所引起的內心滿足的直接源泉,而環境對人生的影響則是間接的。

所以,我們每個人,無論高官巨賈還是升鬥小民,你幸福與否,隻與你內心的滿足感有關,而與你擁有的一切財產、職務、頭銜和聲望無關。我們每個人都不必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