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的日子
卷首語
作者:高雅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臨後,12月22日的黎明將不會到來。”2009年底,一部名為《2012》的美國電影,為2012年12月21日這個看似普通的日子賦予了不尋常的意義。影片中,末日來臨、地球浩劫,幸存者通過互助互愛和對生命的崇敬度過了難關,為世界末日的災難主題平添了一份正能量。
2012年12月21日,與尋常的冬至並沒有什麼兩樣。黑夜過後,12月22日的黎明如約而至,陽光燦爛而晴好,言之鑿鑿的末日預言,成為了瑪雅人與現代人之間的一場黑色幽默。“太陽還是那個太陽,照樣東升西墜,隻不過人類將要覺醒於未知的事與物,故而在這個時間點與過去的時代揮手作別。”
本期特別策劃專題《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的光芒行經1億4960萬公裏之後才能到達地球。這段距離,光需要走8分鍾又19秒。”編者這樣描述,“人類生命中的無數個8分鍾,對源自太陽的光與熱來說,都是一場最漫長的旅行。”我們試圖由太陽的意象概念出發,借助太陽在人類社會從感性到理性角色變換的脈絡,從曆史、文化、自然、建築、旅行、時尚等不同視角,展現太陽的光與熱、力與美。
沒有幻想,就沒有未來。作為從舊日瑪雅人末日預言,到現今太陽照常升起的延伸,我們更以未來時空作為載體,編輯製作藝文特寫——《必須愛科幻》。科幻會影響科學發展嗎?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劇究竟是臆想還是猜測?“後《三體》時代”的中國科幻又將何去何從?讀者將在文中獲得啟發。
此外,針對2012年末華人文學界的最大熱點——本期刊中刊《知·覺·莫言》中,編者以點帶麵地呈現了莫言其人其作的個性與智慧,更對華人文學界,特別是台港澳及海外華人關乎奠言的多方觀點進行了梳理。與科學成就的客觀性不同,對於文學作品來說,褒貶之辭代表的或許隻是受眾的一家之言,畢竟它僅源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無形的意識交流。如同莫言所說:“文學的最大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
2013年1月號新刊問世,我們堅守文學期刊的沉穩性格,倡導藝文新知與生活雅讀。新年伊始,伴隨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籲以溫熱,生而美好。太陽安然高掛於空,純潔無匹,力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