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法具有宣通鼻竅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鼻炎。
三、針灸治療法
(一)針刺法
針刺法1
取合穀、迎香、印堂穴。頭痛加風池、太陽穴;肺氣虛加肺俞、太淵穴;脾氣虛加脾俞、足三裏穴。用提插撚轉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鍾,每天1次,5次為1個療程。
此方法具有健脾補氣、散邪通竅的功效,用於治療肺脾氣虛型慢性鼻炎。症見鼻塞時輕時重,鼻涕清稀,遇寒加重,嗅覺減退,頭痛,頭暈。
針刺法2
取合穀、迎香、印堂、肺俞、脾俞、風池穴。合穀、風池穴施撚轉瀉法;肺俞、脾俞穴撚轉補法;迎香、印堂穴刺絡放血法。隔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此方法具有調和氣血、行滯化瘀的功效,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型慢性鼻炎。症見鼻塞時間長,鼻涕多,黏黃或黏白,嗅覺遲鈍,鼻內腫脹,呈桑葚樣,咳嗽痰多,聲音重濁。
針刺法3
取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攢竹穴。迎香穴向內上平刺0.5~1.0寸,透鼻通穴,使患者感局部脹痛,可擴散至鼻部,有時流淚,用平補平瀉法或撚轉補瀉法。攢竹穴向下斜刺0.5~1寸,局部及眼眶周圍酸脹,用平補平瀉法或撚轉補瀉法。鼻通穴向下方平刺0.5~0.8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脹,可擴散至鼻額、眼球部,用平補平瀉法或撚轉補瀉法。印堂穴沿皮下向鼻根方向撚轉透刺0.5~0.8寸,得氣後繼續撚轉10~20秒鍾,患者感鼻根部呈持續性酸脹感覺後留針30分鍾,每隔10分鍾撚針1次,以加強刺激。亦可用艾條溫和灸鼻根部30分鍾。
此方法具有宣通鼻竅、通絡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鼻炎。針刺法4取迎香、鼻通、印堂、列缺、合穀穴。風熱犯肺加少商、魚際穴;膽經鬱熱加風池、頭臨泣、太衝、陽陵泉穴;脾胃濕熱加三陰交、陰陵泉、內庭、足三裏穴;頭痛甚者加風池、太陽穴以疏調頭部經氣。針用瀉法,不灸。迎香穴向內平刺0.5~1.0寸,使患者感局部脹痛,可擴散至鼻部,強度以患者流淚為度。印堂穴快速進針,撚轉得氣後,針尖退至皮下,沿皮下向鼻根撚轉透刺4~6分,得氣後繼續撚轉10~20秒鍾,患者感鼻根部呈持續性酸脹重脹感覺後留針30~40分鍾,每隔10分鍾撚針1次,以加強刺激,針感可外達準頭部位,內及鼻腔。鼻通穴向下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鼻額。其餘穴位均按常規刺法,留針20~30分鍾,每5分鍾行撚轉瀉法1次。
此方法具有清熱除濕、宣通鼻竅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鼻竇炎。針刺法5取迎香、鼻通、印堂、前頂、後頂、絡卻、合穀穴。肺氣虛者配肺俞、太淵穴;脾氣虛者配足三裏穴。針用平補平瀉法,不灸。迎香、鼻通、印堂穴刺法同上;前頂、後頂、絡卻3穴刺法相同,均撚轉進針法,針身與頭皮呈15°角,針頭進帽狀腱膜下層後,將針體平臥,緩慢插入0.5~0.8寸。采用撚轉瀉法。每次撚轉時,針體前後旋轉各2周左右,旋轉速度為每分鍾200次左右,持續1~2分鍾,每5~10分鍾撚轉1次,留針20~30分鍾,共撚轉4次。
此方法具有補益肺脾、通利鼻竅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鼻竇炎。
(二)耳穴法
耳穴法1
取耳穴內鼻、腎上腺、內分泌。穴位局部常規消毒,用1寸長毫針直刺,中強度刺激,留針20~30分鍾,或埋鍁針。
此方法具有祛瘀、通竅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鼻炎。
耳穴法2
取耳穴鼻、下屏尖、額、肺。毫針刺,中強度刺激,間歇撚轉,留針20~30分鍾。
此方法具有祛風散邪、通絡化痰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鼻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