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慢性腹瀉(2)(2 / 2)

此方法具有溫中健脾、固腸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腹瀉。艾灸法2取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裏穴。將艾條點燃,插入灸器之頂孔中,對準選定之穴位,用橡皮帶固定左右底袢,使灸器器身與皮膚垂直。調節溫度高低,以患者感覺溫熱略燙但能耐受為宜;溫度平和無效,太高會燙傷皮膚。施灸的時間從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開始,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休息3天再進行下1個療程。共灸治3個療程,一般連續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溫中健脾、固腸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腹瀉。艾灸法3取太溪、三陰交、腎俞、大腸俞、關元、天樞、中脘穴。用艾條溫和灸法,將艾條點燃,對準選定之穴位懸灸,以患者感覺溫熱略燙但能耐受為宜,每穴灸5~10分鍾。施灸的時間從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開始,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休息3天再進行下1個療程。共灸治3個療程,一般連續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溫腎健脾、固腸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腎虛型慢性腹瀉。艾灸法4取腹部水分、神闕、天樞、關元穴,或背腰部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穴。選大號溫灸盒豎放,點燃1~3段、長7厘米的艾條後放置於盒內的鐵紗上麵,對準穴位或施灸部位,蓋好蓋子施灸,每次可灸15~30分鍾。若在施灸過程中,盒內溫度過高,患者不能耐受時,應及時將蓋子部分打開(熱氣向上,下麵的溫度即可下降)。若溫度還高,可將蓋子拿下。蓋蓋子時,注意不能全部蓋嚴,要留有一定的縫隙,使空氣流通,讓艾條充分燃燒。施灸的時間從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開始,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休息3天再進行下1個療程。共灸治3個療程,一般連續灸治3年。如有燙傷,出現水皰,小者可自然吸收,不必處理;大者在常規局部消毒後,用消毒的針頭將水皰刺破,再用幹棉球吸幹,塗上甲紫用敷料覆蓋固定即可。

此方法具有溫中健脾、固腸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腹瀉。艾灸法5取足三裏、脾俞、大腸俞、三焦俞、天樞、關元穴。用“白芥子餅灸”法。取白芥子研為細末,再將藥末用涼水和好,做成直徑2.5~3.0厘米、厚0.3~0.4厘米的藥餅,將藥餅放在選好的穴位或部位上,將艾炷放在藥餅上點燃施灸。足三裏穴灸9壯,脾俞、大腸俞、三焦俞穴灸7壯,天樞穴灸7壯,關元穴灸7壯。施灸的時間以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開始,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休息3天再進行下1個療程。共灸治3個療程,一般連續灸治3年。如果局部有燒灼感或疼痛感,可以將藥餅拿起脫離皮膚,同時用手拍打幾下,再將藥餅放下繼續灸治。如出現水皰,小則會自行吸收,大則用消毒注射針頭刺破放出液體,再塗上甲紫,外用消毒紗布固定即可。

此方法具有溫中健脾、固腸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腹瀉。艾灸法6取中脘、關元、脾俞、大腸俞、足三裏穴。用“隔薑灸”法。將鮮薑切成0.3~0.4厘米厚的薑片,上用針紮幾個小孔,再將薑片放在選好的穴位上,上麵放置1.5厘米×2厘米大小艾炷,用線香點燃,當患者感到灼熱時,可將薑片連同艾炷向上稍稍提起,或將艾炷立即去掉,再更換新艾炷繼續灸之。施灸的時間以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開始,每穴灸3~9壯,換艾炷不換薑片。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休息3天再進行下1個療程。共灸治3個療程,一般連續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腹瀉。艾灸法7取足三裏、公孫、關元、中脘、脾俞、大腸俞穴。用“隔薑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