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慢性胃炎(1)(3 / 3)

此方法具有理氣痰飲、健脾祛濕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穴位貼敷法8取脾俞、中脘、內關、足三裏穴。用“冬病夏治膏4方”。取白芥子15克,甘遂6克,元胡15克,細辛6克,五味子5克,蔥白30克,黃芪100克,蜂蜜適量。將前5味藥物烘幹,共研為細末,儲瓶備用。再將黃芪100克、蔥白30克加水200毫升煎取20毫升藥液,兌入藥粉和適量蜂蜜,共同調成膏狀,並製成藥膏直徑1.3厘米、厚約0.3厘米。攤塗於5厘米×5厘米貼敷紙中心,貼敷於脾俞、中脘、內關、足三裏穴上。取適量藥膏貼敷的時間以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時分為佳,連續貼敷3次為1個療程。必要時前3天可各貼1次,或隔2天貼敷1次,連續貼2~3個療程,連續貼敷治療3年。成人每次貼敷的時間為6~8小時,兒童相應縮短。如貼後有灼燒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局部有發熱、發癢等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待藥末幹燥後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健脾和胃、通脈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穴位貼敷法9取脾俞、膈俞、腎俞、內關穴。用“冬病夏治膏5方”。取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細辛15克,巴豆20克,輕粉10克,冰片2克,煉蜜50克。將前4味藥物烘幹,共為細末,過100目篩儲瓶備用。用時將藥末兌入輕粉和冰片共研,再加煉蜜調成軟膏狀,藥膏直徑1.3厘米、厚約0.3厘米。取適量軟膏攤置於5厘米×5厘米貼敷紙中心,貼敷於脾俞、膈俞、腎俞、內關穴上。貼敷的時間以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時分為佳,連續貼敷3次為1個療程。必要時前3天可各貼1次,或隔2天貼敷1次,連續貼2~3個療程,連續貼敷治療3年。成人每次貼敷的時間為4~6小時,兒童相應縮短。如貼後有灼燒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皰可按燙傷處理,注意局部清潔,一般不會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發熱、發癢等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待藥末幹燥後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穴位貼敷法10取膈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裏穴。用“冬病夏治膏6方”。取白芥子、甘遂、細辛、丁香、蒼術、川芎等,各藥等量烘幹研末,過100目篩,加入基質,調成糊狀,製成直徑為1.3厘米、厚約0.3厘米的小圓餅,攤敷於5厘米×5厘米貼敷紙中心部位,貼敷於膈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裏穴上。貼敷時間在每年“頭伏”、“中伏”、“末伏”,擇其中午時分,5天貼敷1次,3次為1個療程,必要時可連續貼敷2~3個療程,連續貼治3年。成人每次貼敷的時間為4~6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兒童相應縮短。如貼後有灼燒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皰可按燙傷處理,注意局部清潔,一般不會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發熱、發癢等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待藥末幹燥後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慢性胃炎。

二、熱敷熏洗法

熱敷法1

用“熱敷膏”治療。取蔥汁150克,薑汁150克,蒜汁150毫升,鳳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麵粉30克,牛皮膠60克。先將蔥汁、蒜汁、薑汁、鳳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鍋內煎煮,煎成濃汁後再加入牛皮膠及麵粉,繼續煎至膏狀為止。用時取適量藥膏攤塗在5厘米×5厘米貼敷紙中心部位(藥膏直徑1.2厘米、厚約0.3厘米),貼敷於患者大椎、膈俞、脾俞、內關、足三裏、陽陵泉穴上。貼敷的時間以每年“頭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為佳,每天換藥1次,7天為1個療程,共貼3個療程,一般連續貼治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