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蕭瑟,冷氣逼人,閩南名刹泉州開元寺開闊的庭院中,有一個人孤寂地徘徊著,開元寺的高僧悟通認識這個人,他叫楊飛颺,是泉州名宦之家謝敬熙府中的一位仆從,謝家府邸離開元寺隻有不到半裏的路程,楊飛颺常到開元寺遊玩,不過,悟通和尚發現,今日楊飛颺的狀態有點異常。
今日,楊飛颺的心情確實不像往常遊開元寺時那麼輕鬆,那麼暢快,他感到糾結、鬱悶,憂心忡忡。
今日,開元寺的一樹一物,似乎也都跟他過不去,傍晚時分,庭院空蕩蕩,庭院兩邊的八棵數百年的大榕樹,其茂盛枝葉顯得特別沉重,給他予難以承受的壓迫感;榕樹下近十座唐、宋時期古經幢和舍利塔使周圍顯得特別寂寥、陰森;庭中一座三米多高的焚帛爐,爐蓋上雕的狻猊,猙獰可怕,爐身所雕的幡龍、祥雲、蓮瓣、蔓草,雜遝淩亂;焚帛爐後有印度萃堵波方形石塔,塔上刻著薩錘太子舍身飼虎圖案,令人恐懼。
之前,楊飛颺來到開元寺,對傳說中桑樹開蓮花的故事非常興趣,對檀樾主黃守恭捐地建寺的故事,十分讚賞;他很喜歡聽關於開元寺大殿初成,忽然天降紫雲的神奇傳說;很欣賞大雄寶殿石柱上朱熹寫的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很興趣細看開元寺東西石塔上栩翎如生的石刻浮雕。
而此時,楊飛颺身處“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的名刹中,卻無心去品賞古寺的曆史文物和佛教古跡,被煩悶而糾結心境縈繞著,楊飛颺有一個很強烈的想法,就是想去大雄寶殿抽一支簽,卜問吉凶。
原本,楊飛颺對神佛隻是半信半疑,雖然他常到開元寺,但從不抽簽問卦,他屬於比較自信達觀的人,他確信功到自然成,時到花自開,沒有必要帶著太多疑惑,沒有必要讓神來掌控自己的命運。
可是,最近,他的主人謝敬熙府裏出現的怪事和異常氣氛讓他真的想禮佛求簽了,他想通過問卜來釋疑,通過神的啟示來安慰自己。
幾天前,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謝府像往常一樣安靜祥和,府中的人都各自安歇了,月光灑在府邸庭院的柏樹上,光線時隱時現,柔和美麗。可是,就在醜時時分,突然有一條黑影飄閃至謝府主人書房傍邊的一個居室,過了一會兒,黑影越過謝府高大的院牆,消失得無影無蹤。
第二天早晨,謝府的人發現,謝敬熙老爺的書童不見了。
謝府的書童柳笛,是謝家鄉下親戚家的孩子,他家裏比較貧窮,10來歲時到謝府走親戚,這孩子聰明伶俐、勤快樸實,被謝府留下來幫做府裏的雜務,日子久了,柳笛頗受謝府老爺謝敬熙的喜歡,便喚到他身邊當書童,柳笛也習得了些字,後來也能聽懂謝家公子文德議論詩文楹聯。
對於書童柳笛突然從謝府失蹤,楊飛颺很悲傷,很詫異,很無助,也很心痛,他與柳笛有相似的經曆。
楊飛颺同柳笛一樣,也是窮苦家的孩子,柳笛進謝府時,楊飛颺已經進謝府快五年了,楊飛颺家原是行船捕魚的,有一次,他父母去海上捕魚,遇上台風,就再也沒有回來了,他後來就寄養在伯父家,他伯母養了很多雞鴨,飛颺常去菜市上幫伯母賣雞蛋鴨蛋,換些銅錢回家。
有一次,楊飛颺在菜市上賣雞蛋時,遇上謝家公子文德在街市遊玩,當時,有人正在擺攤猜謎寫對子,謝公子擠進去看,不小心把楊飛颺裝雞蛋的籃子打翻了,謝公子是個善心人,他拿了不少銀元給楊飛颺作賠償,楊飛颺留下該得的銀元,把多出來的還給謝公子,謝公子覺得他是個好孩子,而且年齡又相仿,便領他到謝府玩。
打那以後,楊飛颺多次到謝府去玩,他與謝公子相處得很有機緣,謝府管家在征得老爺同意後,讓楊飛颺到謝府做些雜活,也陪謝公子玩,久而久之,楊飛颺成了謝公子的跟班,成了謝府的仆從,其實,在謝公子眼裏,楊飛颺是他的好夥伴,也是他的門客。
後來,柳笛進府了,楊飛颺和柳笛經常在一起,也成了好朋友,數年時光過去,他和柳笛雖是異姓,卻是兄弟情深。幾天前,柳笛一夜之間突然消失,讓飛颺十分痛心。
兩天前,也就是在柳笛失蹤後的第三天,楊飛颺壯起膽來,到謝老爺的書房去打聽,尋問關於柳笛的消息,謝老爺對他說,已派人去找了,但楊飛颺能看得出,老爺說這話時心裏並沒有把握,而且一臉嚴肅,甚是憂慮,同時他還感受到,謝府的幾個主要人物,皆是憂心忡忡,這無形中使謝府的氣氛,異常嚴肅、緊張,楊飛颺能感受到,謝府一定是有什麼大事要發生了。
楊飛颺站在開元寺寬闊的庭院上回想著,這時,悟通高僧已走到他麵前,楊飛颺說:“悟通大師好!”悟通關切地問:“到底出了何事?讓楊施主如此悲沉,你以前從未有如此神色!老衲能幫你嗎?阿彌陀佛!”
楊飛颺嚴肅認真地說:“大師,不瞞您說,近日有些煩悶,我想抽個簽,您能親自幫我解簽嗎?”
悟通高僧應道:“楊施主有求,老衲自當幫忙,請吧!”悟通領著楊飛颺朝大雄寶殿走去。
開元寺的大雄寶殿,亦稱紫雲大殿,傳說建此大殿時,有紫雲蓋地,大殿上方有巨匾以魏碑字體寫著“桑蓮法界”四個大字,以此來記錄建大殿前此地桑開白蓮之說。
大雄寶殿還有“百柱殿”之雅稱,據說,建大殿時原計劃樹一百根柱子,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並騰出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最終用了86根柱子。立柱的樣子有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等,還有楞梭柱、蟠龍柱,殿後廊簷間有16角形的輝綠岩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裏希那的故事,令人稱奇。
這座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的寶殿,麵寬九間,進深六間,外觀雄偉,巍峨壯觀,大殿正中供奉著禦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兩旁有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這四尊佛像拱衛著中間的毗盧遮那佛,合稱“五方佛”,亦稱“五智如來”。五佛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
楊飛颺想,如此宏偉莊嚴的寶殿,有“五智如來”在上,去抽簽應該是非常靈驗的。
悟通領著他走進大殿,走向殿中,楊飛颺麵向毗盧遮那佛,認真規範地行著拜佛禮,他先是站立於蒲團之前,雙手平舉當胸,輕輕合起雙掌,五指合並向上,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凝心靜氣,排除妄念,祈求佛的保佑;接著,他跪於蒲團上,雙掌按在蒲團前方,頭點蒲團,接著,翻轉手掌,掌心向上,頭往下低,行頭麵接足禮;之後,虔誠合起雙掌,雙目注視中指指尖,站起身來,左手手指分別接觸右手手指,猶如向佛供花,恭敬祥和;最後,以此姿勢舉手至眉心,意為虔誠供佛至頂。
楊飛颺如此規範地行著拜佛禮,這讓悟通高僧意想不到,平常,楊飛颺灑脫不拘,而且有點兒調皮,現在卻如此虔誠,這讓悟通高僧非常滿意,他的臉上露出了微笑。
楊飛颺拜佛後,走向抽簽處,合掌鞠躬一拜,便搖動簽筒,取起躍出的那支簽,心中念著菩薩保佑,然後將簽交給悟通高僧。
悟通口裏念著阿彌陀佛!將簽舉起一看,是一首不常被抽到的簽詩:
“秘書鳴枕引爭紛,淅淅厲風入府門;
秋去冬來防禍患,如蠶守繭候明春。”
楊飛颺急切地問:“悟通大師,簽詩如何?”
悟通嚴肅而神秘地沉思了片刻,然後把簽詩念了一遍給楊飛颺聽,楊飛颺說:“後兩句我能懂一些,而前兩句就弄不懂了,特別是什麼‘秘書鳴枕’,更是不知所雲何事。”
悟通說:“簽詩的首句是關鍵,此句實即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係是大漢第一謀臣張良的故事。”
悟通對楊飛颺講起了那個故事。原來,有一本在秦末流傳的神秘智典,曾在江湖上消失了很長時間,直到漢朝之後的某一個時期,突然有盜墓者在盜墓時,於幽深的古墓中,發現了一個玉枕,玉枕中藏有一本古書,翻開古書,上麵寫著一段奇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