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生:不要讓冰棍隻剩下一根木棒
金融圈
作者:邵萍
最近,在新浪財經舉行的“2014年中國銀行業發展及年度評選論壇”上,楊凱生被評為“年度意見領袖”。對此榮譽,楊凱生的確實至名歸。
從1985年進入銀行後,楊凱生便開啟了他與金融的不解之緣。他先後曆任中國工商銀行規劃信息部主任、深圳分行行長、總行副行長、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2005年10月任工行行長、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在供職約8年後,於2013年5月22日離任。漫漫從業路,楊凱生用他的實際行動,完美地詮釋了自己。
2014年3月3日,為有效了解新形勢下銀行業改革發展的客觀需要,使監管政策更加務實管用,更加符合我國銀行業實際,能夠更好地督促銀行業轉型發展,銀監會聘請楊凱生為特邀顧問,這是銀監會首次聘請國內銀行專家為特邀顧問。
攝影愛好者和作家
作為金融家的楊凱生,為眾人所熟知。但如果說他是位攝影癡迷者,想必知者就不多了。楊凱生從年少時就喜歡攝影,直到現在,盡管業務繁忙,但是他從未放棄對攝影的追求。每當閑暇之餘,他都會拿起相機,拍下自己認為值得收藏的一幕。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他還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2013年9月,三聯書店出版了他的作品《浮生 二十四小時》,全書從他拍攝的幾千張攝影作品中精選出101張圖片,打破一般攝影集以拍攝題材、內容或地點選取特定主題的思維範式,以一天的時間刻度作為軸線,將不同時間、地點、題材的照片串連起來,構成一幅浮生二十四小時的畫卷,給人以強烈的時空穿越感。“楊凱生的攝影作品安靜凝練,耐人尋味,技術精熟卻不炫技,對生活理解深刻卻不故弄玄虛。”王瑤在序言中評價道。
此外,與大多數攝影集不同的是,書中的每幅圖片同時還配有一篇旁白,除了交代拍攝時間和背景,還記錄下了他的拍攝感悟。鐵凝寫序評價道:“《浮生 二十四小時》是個沒有野心的名字,作者通過照片、文字告訴讀者,世事繁浩,他不過拍下了無窮時間中的些許瞬間。”
在楊凱生的鏡頭中,很少有富貴和奢華,也很少有名山大川,視角更多投向了市井和平民。正如他書中所展現的那樣,更多將鏡頭對準旁人不太在意的一人一物,不刻意追求令人驚豔的光影效果,但其中透著人生感悟、人文情懷。或許,這就是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吧。
參與股份製改革的資深銀行家
隻要是自己喜歡的或者涉及到的領域,他都要做到最好。那麼可想而知,作為一位資深銀行家,在金融領域,他一定也是盡善盡美。
楊凱生1999年9月離任工行副行長,成為華融公司總裁。2004年8月,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受命對德隆實施全麵監管,作為總裁的他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人物。他當時坦言,華融公司將轉向一個商業化運作的金融機構,一個具有投資銀行色彩、以處置不良資產為主業的金融機構。他表示:“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經得起曆史檢驗。”
2004年9月,在離開工行5年之後,楊凱生又回來了,繼續任職華融公司總裁的同時,亦出任工行常務副行長兼黨委副書記。
在重回工行後,正值工行股改步伐開始急步提速。當年4月,國務院批準了中國工商銀行實施股份製改革的方案。6月27日,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與工行簽署接收協議,工行4600億元可疑類貸款全部剝離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工行可疑類貸款的招標終於一錘定音,為工行定下的完成股改財務重組的目標掃清了最大障礙。
楊凱生目睹了作為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成功改製,這不僅標誌著工行的股份製改革從此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也標誌著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進程取得了重大成果。
觀點獨特的“冰棍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