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痔瘡食療方譜(3)(1 / 3)

慢性腹瀉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常見的並發症有:

營養不良及維生素缺乏症:腹瀉病程較長,如禁食時間過久或長期熱量不足,常可引起營養不良和各種維生素缺乏症。消化不良與營養不良可互為因果,往往造成惡性循環,導致不良後果。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幹眼症及角膜軟化症;維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症。

感染:常見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癤腫、敗血症、泌尿道感染及靜脈炎等。各種感染可能成為腹瀉的病因,但也有在腹瀉之後,由於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繼發感染。遷延性腹瀉或原有營養不良病兒,容易並發真菌感染,如鵝口瘡、真菌性腸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中毒性肝炎:重型腹瀉可能出現黃疸,常見於營養不良及重症敗血症病兒,預後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瀉的嚴重並發症之一。

其他:如急性腎功能衰竭、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腦病等,如處理不當還可發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鉀、中毒性腸麻痹、腸出血、腸套疊等,偶可見腸穿孔和腹膜炎.

成人腹瀉的原因

腹瀉也是常見病症。做為一種症狀,它的病因是很多的;那麼,要治療就要找出能引起腹瀉的原因。一般來說,腹瀉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急性腹瀉主要是由於飲食不當,食用不潔淨食物和暴飲暴食造成如急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腸型感冒等。這種情況往往在短時間內引起脫水,老年人的承受力有限,所以應盡快用藥或輸液補充。

慢性腹瀉主要分代謝性疾病引起的腹瀉,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腎功能衰竭;藥源性腹瀉,如秋水仙堿、地高辛、硫酸鎂等;腸道腫瘤,如結腸癌;功能性腹瀉,如過敏性結腸炎。以上各種原因中以右側結腸癌最應警惕,因為,右側結腸癌的早期症狀僅表現為腹瀉且無常見的血便,常常誤診為腸炎,待出現典型症狀時,為時已晚。

慢性腹瀉對人的健康威脅很大,長期腹瀉可以造成消瘦、貧血,使本來就虛弱的抵抗力越發降低,所以要引起重視。

中老年人消化功能逐漸衰退,與年輕人相比更易造成腹瀉,因此,要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暴飲暴食;或一次進食大量的脂肪。對慢性腹瀉的病人要盡量找到病因,積極治療原發病,不要盲目止瀉。

痛風可引起腹瀉嗎

據統計大約5%~20%的慢性痛風病人常出現腹瀉。可能原因包括代謝紊亂後胰髒分泌消化酶減少、過量服用含鎂的抗酸劑、上消化道內細菌過多(正常情況下是沒有的)等,雖然解釋很多,但確切原因還不清楚。也有人認為,痛風性腹瀉是由於調控腸道蠕動的神經受到損害引起的,所以要治療腹瀉還是請醫生幫你拿個主意。因為對不同的情況所采取的措施是不一。

比如,若腹瀉是由於消化酶過少引起的,隻需在吃飯的時候服用酶片就能解決問題。如果腹瀉的原因不明,仍然可以采用一些辦法,像增加大便硬度和減少腸道蠕動等。總之,無論導致腹瀉的原因是什麼,都應該認真對待這一問題,也值得花一點時間去做一下檢查,因為治愈腹瀉還是比較容易的。

腹瀉患者可做哪些特殊檢查?

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於常規做細菌培養的同時,如懷疑有病毒感染可能者應做糞便病毒分離和特異性的血清病毒抗體檢測,必要時用電鏡判明病毒病原的性質。

急性腹瀉恢複期,對早期有膿血便和病原陽性的患者,可做乙狀結腸鏡檢;對治療不順利或有慢性化趨向者,鏡檢有陽性發現者可進行活體組織檢查。

慢性腹瀉患者一般宜先行直腸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必要時做纖維結腸鏡或纖維小腸鏡檢查,對所見腸道粘膜的炎症性或贅生性病變等具有肯定的診斷價值。懷疑膽道和胰腺病變時,做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有重要價值。

X線鋇餐、鋇灌腸檢查和腹部平片,可顯示胃腸道病變,運動功能狀態,膽石、胰腺或淋巴結鈣化或部分腸梗阻等病變。對消化道有無器質性病變和病變部位,常有明確診斷價值。

B超、CT或MRI(核磁共振)常可了解肝、膽、胰等內髒病變,對癌和消化係腫瘤引起的腹瀉尤有價值。

痔瘡的預防與保健知識

1.本病在家庭治療,適宜於病情較輕、痔核較小、出血量少的患者。

2.若發現肛門內腫物較硬、大便困難、進行性消瘦的病人,應及時去醫院檢查,以防癌變。痔核大出現梗阻或反複出血時,應考慮手術治療。

3.患病後應食易於消化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煙酒。多食蔬菜、水果,使大便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