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專家說疾病早發現早治療(1 / 3)

●健康時報

田茹、吳誌、羅金財掌握看病的小竅門

到醫院就診真是一件讓人很揪心的事情。長長的等待、簡短的就診、反複地交費、開單和化驗。盼著能早點排到,還希望醫生能多聽自己介紹病情,有幾個我們在醫院找到的竅門,您不妨也試一試?

●老人看病要做功課

慢病:找對醫院找對人

對於常見的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病、高血脂症、冠心病穩定期、糖尿病、老慢支、更年期障礙、前列腺增生等,目前已有標準的診斷和治療方案。這類病在不同醫院診治方法幾乎沒有多大的差異,可以去附近的小醫院進行診治,但要找對醫生。

老人最好固定幾個醫生來看病,這樣可以和醫生建立融洽的醫患關係,在熟悉的環境下,就診也會更加方便,醫生也會更熟悉病情,容易發現一些潛在病,而且這樣一般也不會重複開檢查、開藥,不會出現頻繁檢查的問題。

急症:常備救命藥早求救

如果老人出現一些緊急情況,如反複陣發或者持續胸痛、呼吸困難、發作性昏厥、心慌心悸等,多是心髒急症的常見信號。可以給老人含服硝酸甘油,如果一次使用後5分鍾仍沒有緩解,要趕緊撥打120或999呼叫救護車。如果老人出現少量咳血、高熱不退、呼吸困難往往是危重信號,很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有條件立即吸氧,用大量抗生素防感染,高度警惕肺栓塞。

如果老人昏倒了,要讓老人側臥,及時清理口、鼻腔中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果老人受了外傷之後,不要隨意搬動患者,如果懷疑老人骨折,要根據情況給予固定;有出血情況要設法止血,可進行包紮,但長時間加壓包紮的時候應注意定時鬆動,避免局部壞死,而且在包紮之前要保證創口的清潔。

求救:120電話要會打

打急救電話時要鎮靜,言語簡明、清楚,說清患者的基本情況和具體地址,如標誌建築物、公交站牌等。如果家中有人的話,最好派一個人去接急救車,縮短時間。如果需要急救車進行擔架的話,一定要在電話中說清楚需要有搬運工來,如果不說一般是沒有的。

就診的時候,家屬情緒要鎮定,慌亂會導致錯誤,積極、認真地配合醫護工作。大醫院的急診科都有接診分診處,在分診處要簡明、清楚地介紹病情,危重病應乘救護車到醫院看急診。

家屬應該知道病人長期服用哪些藥,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哮喘患者要了解是否按時吃藥。如果原來平穩的病情一旦出現不穩定現象,一定要及時就診,最好帶上病例。

●小孩就診按步驟走

甄別:這些症狀早就醫

孩子不同於大人,很多時候自己不舒服也不會想著去表達,或者即使表達了,父母也不一定能懂得孩子的意思。如果孩子發燒超過38℃、咳嗽超過2天、吃的東西都吐出來、大便像柏油或者黏凍狀,大便一天超過4次或者8小時都沒小便的時候,家長就要提高警惕,趕緊帶孩子去醫院瞧瞧。

當孩子莫名其妙地總是雙手抱頭或拉扯頭發,當不小心碰到頭部、頸部或腹部的時候就哇哇大哭,可能是所觸部位引起的疼痛,要細細詢問孩子的狀況,對於不善於表達的孩子就要及時送醫院了。當遭遇意外傷害之後,孩子劇哭不止,或者悶聲不哭,還有嘔吐的症狀,出現腫脹的時候,都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

方向:就醫醫院早打聽

孩子生病了,很多父母就焦慮萬分,病急亂投醫,急急忙忙去附近醫院診斷,又怕附近小醫院診斷不清楚,又接著到大醫院再診斷,反反複複。年輕的父母平時就應注意附近有哪些不錯的好醫院,好醫生,如同先找一個家庭醫生一樣,萬一孩子出現不適,可以及時、盡快地找到醫生,不至於慌亂。

去醫院就診的時候,為防醫院內交叉感染,給孩子戴上口罩,還可以給孩子帶個小玩具,在等待的過程中可以玩一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減少來醫院的恐懼。

就診:症狀簡明扼要說

帶小孩就診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明確說清楚孩子的情況,如孩子哭不哭,熱不熱,疼不疼,煩不煩,吃不吃,睡不睡?哭是怎樣的哭,熱有多熱,疼是哪裏疼,怎麼疼,有沒有煩躁不安?不吃東西還是吃了就吐了,睡覺時腳在被子外麵還是裏麵,睡得好不好?治病之外的事兒不要多說。

建議家長平時多觀察孩子有無異常,如煩躁、安靜、嗜睡等,小孩不會表達自己意願的時候,細心的媽媽做個詳細記錄很有用。這樣就可以避免就診時一問三不知,忘記這忘記那,可以把該問的問題都問清楚。

●就診要會使巧勁

行動:趕晚場看病取藥快

很多患者都習慣一大早去看病,留足時間做各項檢查,這是醫院就診的高峰期,如果不是急症的話,可以上午遲點去或者下午去,有些專家上午要查房或手術,下午反而有時間坐診,這樣避開高峰期,看病快,取藥也快。

還有不少專家周一至周五沒有時間出診,反而會選擇在周六坐診。上班族,如果偶感不適且不嚴重,最適合選擇周末或者下班後去看病。在每次看病後都要保管好病曆卡,卡裏存著自己的病史和化驗信息。另外卡裏留一些夠掛號的錢,以免排完長隊輪到自己時發現沒錢掛號,又得重新掛號排隊。

去向:掛對號也有小學問

初診病人第一次上醫院,如果不明確該上哪個科室掛號就診,可到門診谘詢台詢問;就診後應保留好在這家醫院的檢查、診斷資料。

要了解自己身上的主要症狀,是哪個部位的問題,可能涉及哪些髒器,先要做一個初步的判斷。頭上不舒服,還是腳上不舒服,是動起來難受,還是靜靜地待在那裏也會難受。一般,哪裏的問題就對症去找哪科看,如眼睛不舒服就去找眼科,牙齒出血就去找口腔科,拉肚子就找消化科醫生給瞧瞧。

如果不確定自己的疾病屬於哪一科,可先掛普通門診號,經檢查後再看專病門診或專家門診。如果病情比較複雜或多次治療效果不佳,應當掛專家門診號,以得到更好的服務。有時甚至需要多個科室的醫生會診或轉診,可找第一次掛號的該科醫生,會診通過他去進行,即“首診責任製”。

過程:列張清單問明白

建議事前列一張問題清單,可以避免因為緊張而忘了該問什麼,也可節省思考的時間。造成疾病的原因?如何預防再發生?生活、飲食、活動等方麵,有沒有需要注意的事項?若有開藥,應該要了解:為什麼要吃這個藥?如何才知道有沒有效?有什麼副作用?要吃多久?若需要檢查,則應了解:檢查的意義及程序?檢查前、中、後應注意的事項?何時可以得知結果?

千萬別好麵子,擔心讓人見笑沒常識,就裝出很懂的樣子。讓大夫誤認為你對疾病非常了解而沒有過多囑咐。先聽完大夫的診斷和治療建議,如果覺得和自己的認識有差距,再提出疑問,然後聽聽大夫的意見,看有沒有必要調整。

●相關閱讀

看病前在家“臨陣磨槍”

洗做檢查的前一天最好能洗個澡,如果第二天要做腦電圖檢查,還要洗個頭。看口腔科、肛腸科、婦科等專科疾病時,最好先把局部的皮膚清洗幹淨,一般清水洗就可以了。出門前不要抹口紅、搽粉、塗指甲油、貼假睫毛等,以免掩蓋真實病情。

穿衣服盡量寬鬆,女士不要穿連腿褲襪、緊身束身衣,也不要戴過多的首飾,以免給檢查帶來不便。需要拍胸片或胸部透視的,不要穿胸部有金屬、大紐扣或大印花的衣服,以免影響拍片結果,造成醫生誤診。需要做CT或核磁共振的,不要穿有金屬製品、金屬紐扣的衣服,也不要攜帶各種磁卡、信用卡、手機,以免影響成像,或將銀行卡、信用卡消磁破壞。

吃看中醫科前,不要吃容易影響舌苔顏色的食物,如辣椒、牛奶、豆漿、葡萄、楊梅、烏梅、橘子等。不要喝酒熬夜,不要吃豬血之類的血製品,不做劇烈運動,注意充分休息。早晨最好不要吃早餐,以免一些需要空腹抽血檢查的項目因進食而不能進行,但隨身也要攜帶點可以充饑的食物和水備著,以免看病時間過長,體力不支。

記對於不是第一次就診的患者,要將自己以前就診的情況寫下來,如果能找到以前的病例就更好了,沒有的話,也要簡要的寫下來以前發病的時間,采取了什麼樣的措施,特別是第一次和最後一次的情況。一次就診用藥的名稱、劑量和效果,如果服用藥品、保健品較多,可列一張清單帶去,最好保留藥物的包裝盒。還要把以前的一些診斷結果和檢驗報告、影像圖片等帶上,以便醫生對您的情況有個全麵的了解。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

栗占國關節腫痛首診選風濕科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大約40%就診時選擇了風濕免疫科,而差不多60%患者首診看錯科,去了骨科、內科等科室,導致了很多誤診誤治的情況。

很多人都認為得了類風濕關節炎以後肯定會殘廢,而且也沒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其實,這是因為不了解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規律,就醫太晚、治療不當,主要是這些原因最終導致患者殘疾。類風濕關節炎隻要治療得早,治療得正確,完全可以控製病情,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類風濕關節炎首診非常重要,有些患者在骨科、內科等科室,導致一些誤診誤治,甚至已經發生關節畸形才轉到風濕免疫科治療,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非常可惜。要記住,其早期典型症狀是關節腫脹疼痛,尤其是手部等小關節,如果關節腫痛不消,一定要及早到醫院風濕免疫科做相關化驗檢查。

這個時候通過規範治療完全可以控製住病情。早期的類風濕關節炎,如果能夠控製腫痛,關節就不容易發生畸形,而如果腫脹長期不消,那麼肯定會出現關節畸形,甚至導致殘疾。除了關節腫痛,有些病人還會出現低燒、疲乏無力,或者皮疹等,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早就醫。

●解放軍302醫院中西醫結合肝病科主任醫師

劉士敬對肝炎患者十項忠告

傅彪的病逝,再次讓肝癌、肝炎成為健康焦點,去醫院進行肝功能檢查的人越來越多。據武警總醫院專家介紹,傅彪的肝癌就是因為長期的肝炎導致肝硬化,從而誘發了肝癌。

我國目前有4000多萬慢性肝炎患者,如何讓這些肝炎患者不致肝硬化、肝癌,專家提出了以下十項忠告。

1.監測易感人群

有乙肝病史、丙肝病史或癌症家族史的肝癌患者,應3~6個月去醫院全麵檢查肝病的生化和影像學指標。

2.定期隨訪

肝炎患者應保證半年到正規的專科醫院做一次全麵檢查。對於轉氨酶不穩定的患者更應該勤查。肝功能正常的病毒攜帶者也要按期檢查。

3.根治癌前病變

治療時要合理正確用藥,要到正規醫院治療,一旦治療方案製訂好了,要積極配合醫生,樹立打持久戰的觀念。

4.治療專一

肝炎的治療療程至少是一年以上,不要在A專家那裏吃兩個月的藥沒有效果,就到B專家那裏看,在B專家那裏看效果不明顯又找C專家看,這對病情的治療十分不利。患者回到家中,要按時用藥,定期回到醫院隨訪複查,接受醫生的指導。

5.調整心態

如果患者心理素質低,擔心肝炎會癌變,容易出現恐懼、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假如這種情緒長期持續,就會導致一係列的神經、內分泌和免疫功能的變化,使血液中的抗癌細胞明顯減少,容易導致腫瘤的生長。

6.淡泊名利

憤怒和憂慮對肝髒不利,所以要經常保持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遇事不要斤斤計較,淡泊名利是養肝保肝的必需。

7.慎用藥物

某些藥物可以引起暴發性肝炎,比如消炎藥(紅黴素、四環素等)、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抗結核藥(異煙肼、雷米封等)、降糖藥(優降糖等)、抗風濕藥物、抗腫瘤藥物、激素類藥物等對於肝髒的毒性作用很大。慢性肝炎的患者使用這些藥物時,必須在正規醫院的醫生指導下進行。

8.飲食有節

不潔的飲食,尤其是熟肉製品、生猛海鮮,容易含有各種肝炎病毒,一旦食入,有可能導致急性肝炎的發生。不吃腐敗的食物,燒烤、油炸的食物盡量少吃,忌食發黴食品。用餐宜多食各種蔬菜、豆製品、水果等,每天喝一杯牛奶,進食一個雞蛋、二兩精瘦肉(如牛肉、豬肉、魚肉等)、三種蔬菜、兩種水果,對保肝、養肝大有好處。

9.戒酒限煙

吸煙喝酒都有直接刺激、傷害肝細胞的毒性作用,一次大量飲酒,可以殺傷大量肝細胞,引起轉氨酶急劇升高;長期飲酒,可以導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

10.別過度勞累

肝炎病人出院時,一般僅能達到臨床痊愈(症狀消失、肝功能恢複正常)或好轉指標,肝髒病變並非完全消失。出院後,可先做些輕微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以不疲勞為原則。要保證充分的休息,午飯後最好睡1小時,每日睡眠時間不少於9小時。半年內要節製性生活。

●北京地壇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

蔡東脂肪肝要了姑父的命

啤酒肚、脂肪肝。

這對搭檔讓很多人會想到老板,確實這是許多老板的標簽之一,但即便你不是老板,現在也要提醒你,他們也是肝癌的標簽!

可能很多人會笑,脂肪肝有那麼厲害麼,去年紅遍全國的“暴走媽媽”不就把它幹掉了麼?

確實,作為一個從事肝病臨床30年的醫生,我以前也不信,而姑父的去世,讓我信了,而且要告訴大家,脂肪肝要命真的不是開玩笑。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脂肪肝的真麵目吧。

兩年前,姑姑打電話告訴我,姑父得了脂肪肝,轉氨酶有些高。

消息讓我很意外,因為,一直以來姑父的生活習慣都很好,從來不喝酒,怎麼也會得了脂肪肝呢?但是仔細想想,很可能是“現代流行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其中80%屬於非酒精性脂肪肝)。

因為得這種病的人很多,而且姑父的轉氨酶不太高,因此,我叮囑了姑姑買點保肝藥,平時讓姑父控製飲食,特別是少吃那些油膩的東西,清淡飲食、多運動、規律生活,應該沒太大問題。

但是,前不久,姑父確診為肝癌,並很快離我們而去。這讓我非常震驚,不就是一個脂肪肝嗎,怎麼會發展為肝癌呢?

說實在的,和大多數人一樣,盡管我是一名肝病方麵的專家,但還是不相信脂肪肝有這麼厲害,便開始查閱國內外資料。

●脂肪肝傷肝不亞於丙肝

國際頂級肝病學期刊《肝病學》(Hepatology)雜誌去年5月和6月連續刊登了兩篇脂肪肝導致肝癌的文章:《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肝細胞癌:值得關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癌的發生率及危險因素》,讓我茅塞頓開,脂肪肝也不是省油的燈!

2002年,美國的伯格尼斯醫生對641例肝癌的病因調查發現,有6.9%的肝癌患者是由非酒精性脂肪肝發展而來。而馬瑞歐醫生調查了100例肝癌患者,發現至少有13%的肝癌患者與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關。這讓我追到了根,原來非酒精性肝硬化確實能發展為肝癌。那麼到底有多大概率呢?

進一步文獻檢索,我得知,大約有0.5%~1%的脂肪肝和2.8%的脂肪性肝炎患者在大約20年後會發生肝癌。但是,非酒精性脂肪肝一旦發展成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率將會增加到4%~27%。

安沙醫生對19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和315例丙肝肝硬化進行隨訪發現。在診斷為肝硬化後,3年多就有25例(12.8%)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和64例(20.3%)丙肝肝硬化患者發生肝癌。也就是說,非酒精性脂肪肝發展到肝硬化以後,12.8%在3年後有可能癌變,其癌變率僅比丙型肝炎肝硬化少了不到8個百分點,每年的癌變率比丙型肝炎肝硬化僅低1.4%。全球丙肝病毒的感染率約為3%,而脂肪肝的發生率為9%~46%,是丙型肝炎發病率的3~15倍!

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的總體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率約15%左右,一線城市已經接近西方發達國家達20%~30%。據此推算,我國目前有脂肪肝病人群至少有2億人,其中約有10%會發展為肝硬化,3年以後會有20萬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發展為肝癌!

●脂肪肝為何會變肝癌

其實,脂肪肝到肝癌的轉變過程有個線路圖。遵循著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曆程。首先是肝髒“長胖”後的單純性脂肪肝,繼續增加,肝髒就變成了“倉庫”,進入體內的脂肪覆蓋在肝髒上,肝髒好像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呼吸困難,營養也難以送達,肝髒會開始反抗發炎,即脂肪性肝炎。

炎症繼續發作,就會刺激肝髒內纖維組織增生,“棉衣”逐漸加厚變硬,也就到了肝硬化。

肝硬化之後,如果患者還伴有糖尿病、肥胖、高血脂,內分泌紊亂,人體的內環境和免疫係統的功能異常,導致免疫係統監督腫瘤發生的功能下降,不能清除異常的變異細胞,進而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