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作為一個16歲就離家出走,敢於向電力大王愛迪生請教內燃機市場前景的反轉人生狂人,很顯然亨利·福特是不會認輸的,於是他設法籌到一筆錢開創了第三家公司,產品路線仍是以平民化、重視速度和效率為主,不過這次他反轉成功——全球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歐美長期以來由貴族主導的社會結構有了很大改變,亨利·福特的平民用戶終於有能力站出來消費他的T型汽車了,亨利·福特也由此成為了“從貧民到富翁”(rags to riches)的美國夢代表。
一戰在歐洲爆發後,美國是否應該參戰,成為社會各界激烈爭論的焦點。作為離經叛道的代表,亨利·福特很自然地表示反對,而且矛頭直指“將美國帶進戰爭”的威爾遜總統,他認為這是華爾街猶太人金融勢力鼓吹的結果,而受苦的則是普通老百姓。他接受各大報紙采訪,反對美國參戰,抨擊威爾遜政府,還斥巨資印製各種反戰的小冊子,免費在美國各地發放。
由於亨利·福特是美國夢的代表,且一直堅持員工高福利、產品平民化的經營策略(當時福特公司工人的日工資高達5美元,而那時一輛福特T型車的價格也不過360美元),讓他在美國勞工階層(labor class)中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其舉動讓美國政府比較頭痛,但畏於亨利·福特在民眾中的聲望,不好明著下手——但這不代表長期以來把持美國政壇的“藍血家族”們(盎格魯撒克遜人)不會來陰的,他們隻是在等待時機而已。
終於時機來了,1916年威爾遜對墨西哥用兵,理由是幫助墨西哥政府清剿遊擊隊,亨利·福特當然表示反對,而美國的主流媒體也早已準備好了“子彈”:首先發難的是《芝加哥論壇報》,稱他是“愚昧的理想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者,是美國的敵人”。
亨利·福特是一個沒受過多少教育的粗人,對這樣明顯的魚餌居然沒有多想,立刻就一口吞了下去:他要求《芝加哥論壇報》撤銷這一評論並且向他公開道歉,在遭到了當然的拒絕後,他將《芝加哥論壇報》告上法庭,要求向他賠償100萬美元的名譽損失。
但亨利·福特不知道的是,美國上流社會和主流媒體們早就準備好了,就等著這一天的到來。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這個案件於1919年正式開庭。由於這是一場筆墨官司,於是庭審的焦點很快聚焦在“無政府主義”到底是個什麼意思,適不適用於亨利·福特的言行。
亨利·福特請來了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政治學教授作證,稱亨利·福特的言論和馬丁·路德、伏爾泰、雨果這些思想家的看法接近,同無政府主義不沾邊。但《芝加哥論壇報》不但請來了更權威的密裏根大學的教授作證,說亨利·福特的言行是典型的無政府主義者對政府敵視的表現,而且還把墨西哥遊擊隊在美國進行“恐怖活動”的“受害者”搞來作證,加強陪審團對亨利·福特的負麵印象。
這還不算,《芝加哥論壇報》還聽取了非常專業的律師團意見——他們知道亨利·福特受教育程度不高,於是在他法庭陳述時,專門挑一些法律上的“基本的常識”作為問題來詰難亨利·福特。而且為了確保成功,他們還通過種種手段讓這個過程持續了8天——在這8天裏,他們成功地將亨利·福特塑造成了一個白癡形象。
例如,論壇報的律師故意盤問亨利·福特美國在建國前的狀態,亨利·福特回答說“我想是土地”,引來下麵觀眾的一陣大笑。論壇報的律師於是乘勝追擊,一股腦的盤問 “美國革命於哪一年發生”、“美國為何獨立”、“門羅宣言的含義”,亨利·福特要麼根本回答不出,要不答案離題甚遠——最後論壇報的記者拋出了殺手鐧,問亨利·福特對本尼迪克特·阿諾德有何看法(美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叛徒,Benedict Arnold),大字不識幾個的福特居然想當然地回答說這人是個作家……
但這不是庭審的高潮,高潮是論壇報的律師看到美國觀眾對這樣獨具美國特色的對口相聲表演已經難以自抑情感時,迫不及待要表達亨利·福特等於文盲加白癡的意見之時,拋出了最後的殺手鐧——他請亨利·福特自己找本書,給大家朗讀幾段,好向大家證明,自己不是文盲——一般人肯定會拒絕——但亨利·福特選擇了很誠實的回答,“你們可以有這個印象。我不太會讀書,而且我現在患有枯草熱病,因此很可能讀不好。”
於是庭審結論毫無爭議,亨利·福特是個白癡,很顯然他不懂“無政府主義”這一高大上名詞的含義,所以《芝加哥論壇報》敗訴,但隻需要向亨利·福特賠償6美分的名譽損失費——也就是說,亨利·福特的名譽就值6美分,這簡直比判他敗訴對他的侮辱還甚。
1919年亨利·福特從公司退居二線,把總經理的位子讓給了兒子,且逢人便說,“有什麼問題和埃德塞爾談。”但事實上公司真正的決策者還是福特自己——據很多福特公司的老員工回憶,亨利·福特經常讓埃德塞爾做決定,等開始執行後,再進行幹預,將決定推翻。有一次,埃德塞爾批準了一個增建碳焦爐以擴大鋼產量的計劃,亨利·福特明明心裏想反對,但他一直憋著不說,直到焦爐建成後再反對,並命令將焦炭爐都給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