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新生兒疾病(1)(1 / 3)

(第一節)新生兒肺炎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期的常見病,按病因可分為:

①吸入性肺炎:因吸入胎糞、羊水等引起繼發感染,也可因吞咽反射不成熟,吞咽動作不協調,食管反流或齶裂等因素引起乳汁或分泌物吸入引起;

②感染性肺炎:出生前感染,往往因羊膜早破、母親有感染、病原體通過胎盤屏障至胎兒,或分娩過程胎兒吸入母親產道中汙染分泌物引起;出生後感染性肺炎,則往往與消毒隔離製度不嚴,患兒與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觸或患敗血症經血行播散所致。

產前肺炎的大體解剖在肺髒和胸膜外觀看不到實質病變,隻有在組織切片上能看到極為廣泛的肺泡內炎症變化,有時還可見到羊水的沉渣,如角化上皮細胞。出生後第一天發病的肺部病變可能與肺透明膜病相似。出生後感染的細菌性肺炎與小兒支氣管肺炎相仿,而病毒性肺炎則為間質性改變。

本節主要闡述感染性肺炎的診斷和治療。

一、診斷

感染性肺炎具體可根據下列幾點診斷:

⒈病史和體征

孕婦產前曾發生過感染性疾病或胎兒曾發生過宮內窘迫,出生後的新生兒有產前感染性肺炎的可能。

出生後肺炎診斷有賴於患兒的症狀和體征。新生兒肺炎的症狀往往表現為鼻塞、咳嗽、發熱、精神萎靡、嗆奶、不哭、口吐細白泡沫、鼻翼翕動(小鼻子不停地翕動)、點頭呼吸(頭隨著氣急加重與呼吸同時一點一點)、呼吸淺等表現;口周或肢端可見青紫,其他部位皮膚發灰或蒼白;胸骨上、肋骨間的軟組織在吸氣時出現凹陷;嚴重者可呼吸暫停。

診斷雖較容易,但要注意病情的發展和並發症。

⒉胸部X線片

病毒性肺炎以間質改變為主,細菌性肺炎以支氣管肺炎為主,有時似肺透明膜病。衣原體肺炎以間質性肺炎伴局灶性浸潤較多。新生兒肺炎時肺氣腫較明顯,有時造成縱隔疝。局部肺不張的發生率也較其他年齡為高。

⒊病原學診斷

肺炎的病原診斷不很容易,對細菌性肺炎可取氣管內吸出物或鼻咽拭子作培養,同時作血培養。對病毒性肺炎和衣原體肺炎可采用快速診斷如ELISA或PCR。

【鑒別診斷】

新生兒肺炎的診斷需與下列疾病鑒別,尤其對產前感染性肺炎更屬重要。

⒈肺透明膜病

由於缺乏肺表麵活性物質,呼吸困難發生在出生後12小時以內,逐漸加重,病情進展較產前肺炎稍慢。但這兩種疾病常不易從臨床、X線片以及病理上鑒別,因此對肺透明膜病也可試作產前感染性肺炎(特別是B組鏈球菌肺炎)治療,采用較大劑量青黴素。

⒉缺氧缺血性腦病

在足月兒本症多由於窒息引起,在早產兒則不一定有缺氧史。發病開始即出現呼吸不規則,肌張力增高或降低,有時發生驚厥,但產前肺炎起病稍晚,神經係統症狀較少。

⒊先天性心髒病

一般需與複雜的先心或出生後不久即出現青紫的先心鑒別。先心在生後數天內出現呼吸增快或青紫,心髒有時可聽到雜音,而肺部無囉音,胸部X線片可資鑒別。

⒋橫膈疝

腹腔內髒經過疝孔進入胸腔,壓迫心肺,引起肺發育不良,出現氣促,胸部X線片可幫助鑒別。

⒌巨細胞病毒引起的肺炎

起病緩慢,症狀有發熱、幹咳、氣促、胸部X線片為典型的間質性肺炎,這些和衣原體肺炎相似,但巨細胞包涵體病患兒肝脾腫大明顯,有時伴黃疸。

【實驗室檢查】

⒈血象

周圍血白細胞可20×109/L,也可在正常範圍。

⒉熒光抗體和血清抗體檢查

IgGIgM增高,臍血IgM>200~300mg/L,或特異性IgM增高,對宮內感染診斷有意義。

⒊病原學診斷

應依據鼻咽部分泌物細菌培養,病毒分離進行診斷,生後立即進行胃液塗片查找白細胞與抗原,或取血樣、咽部分泌物、氣管分泌物等進行塗片培養,對流免疫電泳等檢測,有助於病原學診斷。

【輔助檢查】

⑴X線胸片檢查所見及意義:

①間質性肺炎

宮內病毒感染者,X線胸片表現為間質性肺炎改變。

⑵支氣管肺炎

通過羊水感染者,X線胸片可見兩側肺紋理增粗,多顯示支氣管肺炎改變。出生後感染性肺炎X線胸片常顯示彌漫性、深淺不一的模糊影。也可表現為兩肺廣泛點狀或大小不一的浸潤影,偶見大葉實變影。

⑶並發症

常見肺氣腫、胎糞吸入者往往有明顯阻塞性肺氣腫,肺不張和兩肺不規則斑片或粗大結節陰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常伴膿胸,膿氣胸或肺大皰。

二、治療

應采用綜合措施,加強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除保暖、供氧等外,應積極控製感染,針對不同病原予以抗生素治療,適當限製液量,糾正酸中毒,對症處理,防治並發症。

⒈一般治療

盡快清除吸入物,給氧,加強護理和監護,注意保暖,使患兒皮溫達36.5℃。室內空氣要新鮮,環境溫度22~26℃,相對濕度在55%~60%。吸淨口、咽、鼻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期翻身拍背,有利於痰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