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神信仰是幸福之魂(1 / 1)

決策箴言

作者:慕朵生

關注提升民眾的幸福感,是今年兩會的一大特色,表明中國社會發展已經從注重物質或外在層麵的建設拓展到更注重精神或心理層麵的建設。如此看來,當務之急是培育和重建人們的精神信仰。

毫無疑問,幸福感的提升離不開民生的改善。因買不起房、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而焦慮不已、煩躁不安的人,很難有幸福感可言。但民生改善並不意味著民眾幸福感必然會提升,有時反而會造成幸福感的下降,學者稱此現象為“幸福悖論”。

在現代社會,造成人們幸福感下降的因素很多,比如高壓力、快節奏的工作,不知足、愛攀比的心理,多索取、少奉獻的態度,人與人之間彼此競爭、互不信任的社會環境,以及負麵事件被新聞媒體放大而造成自己的心理壓力或激憤情緒,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追求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幸福,而是自己如何比別人幸福,幸福由此變得飄忽不定、難以實現。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心理感受,幸福與精神信仰有著緊密的關係。一個人若沒有精神信仰,就不會有充實感和歸宿感。但是,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是社會還是個體,都太過注重“向錢看”和“向前看”,忽視了對心靈自由和精神富有的追求。

一個人不僅會因無知而無畏,更會因無信仰而無畏,導致對自己的欲望和行動不加約束、恣意妄為。誠信缺失、道德滑坡、貪汙腐敗等醜陋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行為人缺失精神信仰。

此外,幸福感與文化生活也密不可分,沒有典雅的文化滋養,就沒有溫潤幸福的人生。古代中國是個詩歌大國,但現代人已經很少把閱讀和欣賞詩歌視為一種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表明,當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後,情感和歸屬、他人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簡言之就是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的需要,就會變得更加迫切。中國人已經遠離饑荒時代,重建和培育信仰可謂正當其時。

當然,宗教是信仰,但信仰並不都是宗教。孔子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強調高尚的人需要有神聖性和敬畏感,這是中國傳統信仰的一大特色。總之,在中國傳統中,信仰和文化並無大的分野,因此回歸曆史文化傳統是當下重建和培育信仰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改善民生方麵政府應有作為、大有作為,但重建信仰則尤需個人付出努力,要靠每個人在心靈自由和精神富有的條件下感知和觸摸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