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芮剛開始請教是因為真的不懂,而且急於弄懂,否則無法更好的開展工作,但在請教過程中,經理們高度一致的誨人不倦,讓林芮領悟到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他擅長的領域,都有他的表現欲,她誤打誤撞的求教,正對了這些經驗豐富,卻沒機會係統展示的經理們的胃口,從這以後,林芮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如對身懷絕技的武學大家,最傾心的不就是找到一個骨骼清奇慧根卓著的衣缽傳人嗎?即使是暫時比較低能也是可以忍受的,孺子可教。想想看,有哪個師傅不是對其授業的弟子青眼有加?這個感覺自然不是吃一餐飯,喝一頓酒就找得著的。起初林芮也納悶,做業務的沒有笨人,一水兒的猴精,怎麼這個絕招很少有人使用,直至被商場經理叫做“兒童經理”後,她才方始悟到,就象那些無知但卻勇於求教的武功平平的初出道的少年,遇到高手別人是極力掩飾自己的功夫差,而這些人敢於暴露自己的弱點,不怕出醜,結果贏得高手的嘉許,或傳內力或傳劍術,反倒是盡得真傳。
雖然林芮被經理們叫做兒童經理,但她畢竟不是兒童,隻有時刻牢記身份證的年齡,才能恰當地把握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的分寸和態度,這可是走兒童路線的內功心法之要。林芮攻下一個又一個城市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女人走撒嬌派的路線,嗲聲或氣聲發音,在業務談判中夾雜“嗯——”,“不嘛——”“人家怎樣怎樣”等令人骨軟筋麻的“童音”,總令人有落了一地雞皮疙瘩的感覺,更有不顧高齡,對經理采用拉胳膊拽衣角,同時配合前項“童聲”法之類的童子功,完全不顧及可能運功不當閃了老腰的危險,這些在林芮眼裏都是她必須回避的一套待人接物的方式。
用好童子功,林芮認為最取巧的是“童言無忌”,無知,簡直就是兒童的本質工作,出言無狀,也不會被過分追究。商場中常有吹毛求疵的大領導,對小業務橫加指責,挑鼻子挑眼。借著一張娃娃臉,很多時候可以直言商場中看不慣的怪現象。可能經理並不能完全看到商場中的問題,也可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林芮講了,等於是幫助商場發展,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林芮有次去市的最大國營商場,當時把商場自有員工導購員,配備給每個廠家一名,美其名曰“信息員”,預期的目的是幫助廠家與商家及時溝通信息,促進銷售。但事實上每個廠家每天的銷售日報,已經詳盡的反映了銷售的數量和品種,而決策性的政策也不可能在這個層麵上製定,由於信息員不參與頂崗銷售,廠家一個專櫃還要配備兩名導購員。既沒有減少廠家的負擔,也不能有效調動信息員的積極性,而且也加大商場的開支,很多人私低下議論紛紛,開會時卻做渾然不知狀,隻有林芮自恃“年幼”,直言不諱。豈知正合了商場經理的心意,本來商場也要改革,讓自有的員工也參與廠家的銷售,由廠家給工資及提成。沉重的工資負擔轉嫁給廠家,用與不用的決定權也給了廠家。經理直接說,怕影響了這些導購的情緒,認為商場拋棄她們。廠家提出意見,商場經理就好說話了,無形中小女人給商場經理送去一把好刀,這麼有見地“的兒童”當其是可喜可賀,也當然會讓商場經理另眼相看。
林芮的建議當然被商場經理立即采納了,這麼積極參與商場建設的人也一定受到極高的禮遇,最大的實惠,是由林芮先挑中意的導購,這兩名導購的回報就是在這十年裏,她們無一例外是商場銷售第一名,這樣的人才,商場經理供手送給了林芮,這就等於把銷售額的第一名送給了林芮。
林芮的這些經驗被她一點一點地記錄在她的心理體驗日記本上,她想,等她將來不做銷售了,老得動不了的時候,坐在家裏的涼台上,翻著這些文字的時候,她能夠過說一聲:“我的一生沒有白過。”這就是林芮最大的滿足了,生命對於每個人而言都隻有一次,如何用好這一次,就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問了,林芮把對挑戰生命的最大功限當作畢生的追求,這也是她在以前,以後的銷售路上,一路創下奇跡的基石。
夏陽看著這個“兒童經理”熟睡的樣子時,她暗下了決定,她一定會緊跟著她,把根紮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