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寶寶護理要學習(3)(2 / 3)

(1)正確挖耳屎。寶寶耳屎較多時,可用3%的碳酸氫鈉溶液適量,滴入耳內,待其軟化時再用小鑷子輕輕將其取出。如果耳屎結成硬塊,造成外耳道阻塞,你就需請五官科醫生處理。

為保護寶寶耳部,你應經常為寶寶更換臥位,防止受壓時間過長。平時需注意不要讓乳汁、淚水流入耳道內,一旦流入,要及時用棉簽擦幹。

(2)慎用藥物。有些藥物對寶寶的聽覺神經有不可逆轉的毒害作用,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藥物極易造成寶寶日後耳聾,因此千萬不能隨便服用。

(3)防治感冒。反複感冒會影響寶寶咽鼓管對中耳壓力的調節,導致中耳炎症,所以,你一定要注意冷暖變化,做好護理,避免寶寶反複感冒。

(4)避免噪聲。寶寶的耳鼓、耳膜敏感而脆弱,對聲音的調節能力也較差,因此要避免爆竹、大音量的卡拉OK、電視聲響等給寶寶耳部帶來的意外傷害,防止因此造成的寶寶聽力突然下降或耳聾。

3.鼻子的保護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當鼻子鼻塞時,會使呼吸不順暢,引起情緒變壞,新生寶寶也是如此。新生寶寶的鼻竇尚未發育成熟,鼻腔黏膜特別敏感,常有大量鼻涕分泌。當分泌物積累過多時,會幹燥變硬成為鼻屎塊,阻塞狹窄的鼻腔引起鼻塞。所以,你要及時清理寶寶的鼻塞,護理好寶寶的鼻子。在清理寶寶的鼻塞時,除了要動作輕緩外,還要掌握好技巧,以免傷害到鼻腔裏脆弱的內黏膜。

對於可看到的鼻內分泌物,可用棉簽棒蘸水,深入鼻孔內將分泌物黏出;也可用溫熱的毛巾敷在寶寶的鼻子上,鼻黏膜遇熱擴張後,阻塞的分泌物會自然流出,鼻腔也就會變得通暢。對鼻塞情況嚴重的,用棉簽不能取出堵塞物,可使用寶寶吸鼻器。

增強戶外活動,進行空氣浴和日光浴,有利於增進鼻腔黏膜對外界的防禦能力,減少鼻塞現象的發生。

4.口腔保護

也許有些新爸爸會問:“馬牙是牙嗎?”其實,馬牙是有些新生寶寶口腔中,上齶中線兩旁或牙齦邊緣,散布的呈黃白色的米粒大小的顆粒,民間俗稱“馬牙”。它是正常上皮細胞堆集而成的,一般在寶寶出生後2~3周逐漸消失,對寶寶吃奶以及將來出牙、身體都不會有什麼影響,也無須處理。

但有的老年人主張用粗布蘸上鹽粒子用力摩擦,直至擦破流血為止,或用針紮,這是一種不必要的“惡治”,是錯誤的、不科學的、不衛生的操作,往往會給細菌的侵入打開缺口,會引起口腔炎、牙齦炎或敗血症甚至危及寶寶的生命。

你要記住,正常新生寶寶無須作口腔護理,隻需喂奶後擦淨口唇、嘴角、頜下的奶漬,保持口唇部位皮膚黏膜幹淨清爽即可。如患了小兒口腔炎或其他口腔疾病則需請醫生診治,並在醫生指導下為寶寶作口腔護理。

寶寶喂食謹入口

民以食為天。小寶寶的器官還未發育完全,所以對食物格外“挑剔”。從營養成分和有利於寶寶消化吸收的角度說,無論是母乳還是配方奶粉,都能達到這個目的。常言道“病從口入”,所以,無論是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在給寶寶喂食前,都需要你格外留意,悉心甄別,將有利於寶寶成長的食物送入寶寶口中,把不利於寶寶成長的食物堅決排除在外。為寶寶把好關,你應從以下做起。

1.母乳喂養的寶寶

正常母乳喂養時,要保持乳房和乳頭的清潔。母乳有抑菌作用,哺乳前可擠少量乳汁衝洗奶頭,並塗於乳暈部位,然後再給寶寶喂奶。

口腔是寶寶吸收營養的主要途徑。新生寶寶口腔黏膜柔嫩,血管豐富,唾液分泌量少,有利於細菌的滋生,如平時不注意對寶寶的口腔護理,極易導致口腔感染。

寶寶口腔最常見的病症是鵝口瘡。鵝口瘡是嬰幼兒最常見的口腔黏膜炎症,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病症主要為口腔黏膜表麵出現點狀或小片狀白膜,不易拭去。一般情況下,鵝口瘡沒有疼痛感,也不影響吃奶。但當寶寶抵抗力下降時,就會蔓延至咽喉、食管、氣管、肺等部位,引起嚴重的感染。引發鵝口瘡的原因主要有:喂養時不注意清潔衛生;長時間服用抗生素,打破了體內正常菌群;母親曾有過黴菌感染病史。

一旦發現鵝口瘡應及早進行治療,以免釀成嚴重的後果。很多父母都知道口腔護理的重要性,但在具體操作中卻容易走入誤區。有些父母認為寶寶要像成人一樣天天清洗口腔,於是用紗布、手帕、棉簽等擦洗寶寶的口腔黏膜,這種做法很容易將寶寶的口腔黏膜擦破,從而引發細菌感染,危害寶寶的身體健康。

平時要做好寶寶口腔的護理。寶寶出生時,應迅速為其清理口腔中的黏液或血液,防止其吸入呼吸道引起感染。日常生活中不需為寶寶作專門的清潔,寶寶口腔內尚無牙齒,口水的流動可以起到清潔口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