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一過,春節很快就到了。
家明從廣東回來了,放假的前一天,家明媽媽回到了老家和大女兒大兒子團聚了,家明則選擇了和劉姝及其家人一起去了古城鄉下的老家。這是老劉家的風俗,每年春節都是在鄉下度過。家明這幾年也都入鄉隨俗,隨老丈人家一起活動。
現在越來越多的城裏人喜歡往鄉下跑,城市的節日越來越缺少氣氛,越來越商業化。最開心的是商家,積壓了一個冬天,打折,清倉終於找到了借口,幾天時間就可以賺個盆滿缽飽。但消費者卻越來越難以滿足,幸福感也越來越低。他們開始尋找新的樂趣,農村是一片待開發的樂土,尤其是那種不算非常貧困,離市區又比較近的農村。
劉姝的老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這是古城近郊的鄉下,空氣清新,視野開闊,民風淳樸,鄉情濃厚。
劉姝她們搬到城裏將近二十年,自己家的老二樓因為維修不善已經破舊不堪,所以每次回去都是住在外婆家。外婆和舅舅住在一起,他們一家,還有阿姨一家人,是劉姝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配偶、父母、兄弟、子女以外最親近的人。
小的時候,秦芳忙於工作,劉姝大部分時間呆在外婆家,外婆就是第二個媽媽。舅舅從小就是劉姝的偶像,幼年時他到哪裏都會帶著劉姝,劉姝對他感情最是深厚;舅媽是個漂亮而明事理的人,是劉姝心目中賢良淑德的完美媳婦的典範,她對她的為人處事充滿了敬佩;而阿姨隻比劉姝隻大了九歲,劉姝從小是每晚聽著她講的故事入睡的,長大後更是有什麼心事都會對阿姨說,第一次來潮,第一次有喜歡的人,第一次收到情書,她都會向她傾訴。她們之間的感情,更像姐妹。一直到現在,她們還是無話不談。
劉姝愛這個地方,也愛這些陪伴她長大的人,她曾是他們所有人的驕傲,他們濃烈而深沉的愛也給她的成長打下了厚實的印記。劉姝覺得,雖然她現在生活在城市,可是她的生命是和這個狹小的村落分不開的。所以她後來雖然離開了,每年還是要抽空回來住上一段日子,過年過節更是要回來探親。
她們的回來引發了左鄰右舍的集體歡迎,秦芳的病尤其受到了同情和關注。她年輕時能歌善舞,又活潑大方,唱過樣板戲,跳過白毛女,是公認的村花,偏偏為人又友善熱情,所以人緣非常好,大家都很喜歡她,這次她不幸患病也讓大家唏噓不已。為了表示慰問,左鄰右舍紛紛送來自己家做的饅頭、發糕、醃貨,每日換一撥人看望秦芳,坐在門口陪她聊天曬太陽,講講過去的故事。
秦芳頓時開朗了許多,她的臉上開始有了許久不見的紅暈,話語也多了。劉姝見了十分高興。最高興的是劉姝的外婆,她七十多歲了,身體還非常硬朗。孩子們一到家她就前前後後地忙活上了,幫他們收拾房間,做各種大家喜歡吃的東西。秦芳在家裏是媽媽,到了這裏就是孩子,她非常自然幸福地享受著親人們的照顧。
劉姝看了,總算有些心安,暫時忘記了和柳原“分手”的不快,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眼前的親人團聚上。舅舅阿姨們關心地問著她的工作和生活,她一一解答,並耐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安琪小朋友到了鄉下也撒了歡,去河邊玩水,逗弄小狗,爬樹,放鞭炮,玩的不亦樂乎。但是她總不忘記圍繞在秦芳的周圍,“外婆外婆”地叫著,一會叫她陪她去看小狗,一會叫她帶她去廚房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