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貿易之間的關係(1 / 3)

淺談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貿易之間的關係

產業發展

作者:何勇 張一純

摘要: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貿易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係,尤其是隨著近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各個環節均對農產品貿易產生了積極影響。文章在對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貿易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闡述了農業產業化對農產品貿易的積極促進作用,提出了運用農業產業化優勢提升農產品貿易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產品貿易;貿易水平

中圖分類號:F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06-0001-03

上個世紀末以來,我國農業產業化得到積極推進,並且取得了很大成效,突出表現在較好地解決了我國大量農產品貿易企業存在的對自身產品價位認識不夠清晰、對本行業全麵市場信息不夠熟悉等難題。有鑒於此,我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應當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引導,充分發揮出大企業在人力資源、營銷資源、研發資源等方麵的巨大優勢,從而凸顯出我國農業產業化在供、產、銷等方麵的發展水平,從而為高質量農產品貿易實施強大的技術支撐,進而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能力以及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1 我國農業產業化現狀分析

隨著近年來我國農業領域的產業化進入到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對於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所具有的重要推動力,已經引起了包括各級政府在內的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與關注,並且立足於引導與推廣,讓我國農業的產業化得到了新的更快的發展,從而加快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由於近些年來我國大型農業企業出現了紛紛投身一部分農業產業的局麵,這樣一來,也就催生出了一些具備鮮明特點的大型或特大型農業企業以及相應的產業帶,從而加快了我國相關農業行業的發展。如今,這些大型或特大型農業企業紛紛組建起符合自身特點的科研組織機構,其生產的諸多農產品頻頻獲得名品證書、馳名商標等稱號。另一方麵,我國農業產業化組織在區域結構上也得到了改善,突出表現在東部省份與中西部省份在農業產業化上的差距具有拉近的趨勢,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帶。比如,東部省份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外向型產業十分發達,中部省份的精加工產業較為突出,而西部身份則側重於開發符合其自身特點的農業產業,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2 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近些年來,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勢頭強勁,包括進口與出口始終保持著雙向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這一態勢不僅證明了中國農業開放化已經取得了實際成效,而且也證明了近年來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績可喜。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農業領域進、出口增加的不平衡性和中國農業領域貿易中逆差的產業,也意味著中國農產品貿易還具有繼續提升的空間。

3 農業產業化能夠促進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3.1 規模化經濟優勢具有的促進作用

任何一個產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最理想的規模,反映在農業領域之中,就表現為隻要農業生產的規模是合適的,就能用最少的投入來得到最大的產出,同時該農業產業的平均生產成本又是最低廉的。就經濟學視角而言,這一生產點始終處在“U”型成本曲線當中的最低端。如此一來,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成正比關係。西方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曾經這樣指出:規模經濟也能促成國際貿易:假設兩個國家的生產、消費等條件完全一致,一旦一些行業存在著明顯的規模經濟,兩家國家就會依據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實施全麵的專業化產業分工,從而讓兩國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產生各種差異,由此而導致農產品貿易的誕生。按照此觀點,筆者覺得農業產業盡管屬於弱勢地位,其平均收益往往要低於別的產業,但立足於開展產業化運營,就能壯大農業產業之規模。與此同樣,也能很好地控製相應農產品所具備的生產成本,實現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一些發達國家大多應用機械化進行操作,以求實現農業產業化與規模化經營。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情況與之不同,因為我國農業生產具有的一個鮮明特點是規模普遍比較小,而產出效益同樣也比較低。通過農業領域的產業化經營,從而提升一些地區以及行業的生產經營規模,但以上狀況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觀,條塊化分割與小塊化經營的狀況還是在現實當中存在,這也是造成近些年來雖然農產品市場已經開放,但是農產品貿易的發展仍然呈現出不平衡增長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