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當年要不是為了盡早突破中國製造的天花板,也不會跑去法國收購一家空有其名的國際著名彩電製造商,也就不會有之後幾年掉入陷阱以後的苦日子了。
他們渴望得到國人支持的心態是如此迫切,但他們似乎從來沒有得到過非你莫屬式的真正的支持。要做製造強國,有過硬的產品,還得有健康的國民消費心態。
【中國製造的出路,統一規則】
回頭再看中國消費者在日本搶購馬桶蓋事件,就像在原本看似平靜的湖麵擲下一個石塊,一篇兩千多字的文章,卻激起了有關“中國製造”話題的層層波瀾。
3月4日,有媒體報道,在兩會討論中,李克強總理甚至都注意到了國人赴日本購買馬桶蓋的報道。“消費者有權擁有更多選擇,我們也抱著開放的心態,這也會倒逼我們產業升級。”他說。
這場意外到來的“馬桶蓋風波”自然也波及到了相關的生產企業。從某種角度上說,在業內,甚至可以把2015年視為“中國智能馬桶元年”。
中國消費者一直以來都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群體,很多人之所以會去國外購買“中國製造”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產品出口國外的標準,為消費者節省了“篩選”好產品的時間和精力。
“在熟悉的本業裏,咬碎牙根,力求技術上的銳度創新,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製造的最後一公裏。”這是吳曉波的觀點,他認為,“中國製造”的明天,並不在他處,而僅僅在於——“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
不過,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隨著我們的國家從低端向高端大步的向前邁進。比如,華為手機不是橫空出世的,在此之前,他們的通訊網絡賣到了全世界,他們把許多跨國巨頭拉下了馬。再比如,吉利汽車的EC7,銷量賣到了轎車排行榜裏的前10位,長城的SUV甚至長年在榜首位置呆著,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鳳凰涅槃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過去的印象需要打破,形象需要重塑,偏見需要糾正。這不是一兩句支持國貨能解決的事。
另外,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給企業,如果政府不能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規則,那麼,一場沒有規則的遊戲,是不能保護好優質的運動員。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監管,誰都可以在市場上存活,什麼樣的產品都可以拿到市場上來賣,這才是最可怕的問題。
沒有統一規則,永遠隻能是——越誠實經營的企業,越吃虧。
30多年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精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種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那種往昔帶來的傷口的平複則更需要時間。(文/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