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司其職
卷首語
作者:李天逸
如果要評選中國最容易被罵的公司,我想電信運營商理應當選。不僅平日不受用戶待見,每年的315也會被重點照顧,而最近的“微信收費”風波也讓電信運營商成了眾矢之的,差點沒被噴死。大學時代,我的專業恰恰就是“通信工程”,而當時最好的出路就是進入各大電信運營商任職。轉眼過去快十年了,運營商的日子不再好過,對於這一點,我那些分布在全國各地運營商的同學最有發言權。
五年前有人告訴我,騰訊誰都不怕,就怕中移動。而現在,風水輪流轉,輪到誰在害怕微信了?微信收費本來不具備可執行性,但這至少反映了來自運營商的一種情緒: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搭建起了基礎數據網,並投入了大量維護成本,到頭來最豐厚的利潤卻被軟件和應用圈走了,不甘心啊!
但這就是社會分工的趨勢。電信運營商最擅長的是基礎數據網絡的構建和運營,當這些業務處於快速成長期的時候,他們當然能收獲豐厚的利潤,但平台一旦搭建完畢,最能掙錢的角色自然轉移到在這個平台上唱戲的角了。暴利的時代已經結束,隻是運營商們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而已。在大多數人看來,擁有大量客戶資源的電信運營商如果兼顧做應用,應該非常厲害。可事實並非如此,移動的飛信、電信的天翼Live都曾經進入用戶的視野,也花了很大的推廣成本,但事實上用戶並不買賬。越是龐大的公司,想要做點事還真是越難。
其實,這不是誰怕誰的問題,而是各司其職的問題。運營商和各種應用不應該是敵對關係,也沒必要互相跟風。運營商做應用,騰訊做運營商,都是無稽之談。看上去弱勢的運營商,其實隻要深度挖掘自身優勢,運營商就會發現其實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光纖到戶,4G網絡,物聯網建設……把這些工作做好,用戶一定會買單的。
這是一個分工明晰的社會,與其看著別人眼紅,不如回歸自己的角色。對於咱們用戶來說,每一個環節都有更專業的服務,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