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城牆的重要性怎麼評價都不為過。《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的記載,不僅指出了建造城牆的規製,還奠定了“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的立國之本,為禮儀之邦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吳越春秋》中“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文字,更將城牆的重要性提升到國家防衛的高度。深諳造城與治國關係的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九字真經”中也把“高築牆”放在了首位。可以說,古城牆承載著營造、禮製、安邦方麵的深厚傳統。
與古村落或單體建築自然消亡不同,古城牆的消亡幾乎全是人為破壞。截至2014年,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122座城市中,隻有西安和平遙等幾座城市還保留著古城牆,其他均處於有“城”而無“牆”的狀態。上個世紀末,平遙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評語中特別強調,這座城市是漢民族城市的傑出範例,“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說明,國際社會也是將城牆作為華夏城市的基本組成,是衡量是否達到世界遺產水平的一個重要參照。
這對同樣擁有古城牆的西安無疑是一個重要提示。
上個世紀末的護城河清淤工程、環城公園的開放,本世紀的順城巷改造、城牆整體貫通,都為古城牆保護注入了正能量,增加了市民對古城牆的關注度。
近期,最衝擊市民眼球的是媒體關於西安古城牆朝陽門裏隱藏“辦公樓”的報道:“去年8月份,西安城牆景區管委會下屬的幾個部門,低調地搬進城牆辦公。新的辦公地點位於朝陽門,南側夯土內被掏出一個可以容納百餘人同時辦公的四層空間,各種辦公設施一應俱全,用‘別有洞天’來形容也毫不誇張。”有關方麵迅速做出“報道失實”的回應,核心理由是:該區域屬於“城牆連接工程”而非“文物”;這段工程沒有破壞城牆的完整性。
“朝陽門”位於古城牆的東部,原來為長達百餘米的豁口,1993年,這裏進行了連接,表麵為磚砌,乍看上去確實與原牆體相仿佛,但以專業的眼光則會發現——新建的牆體為框架鋼混結構,這種做法方便施工,也給內部預留了使用空間,但是城牆本該是夯土磚砌結構,這段空心牆很容易讓人產生歧義。從外觀上看,新建的牆體在高度和厚度上都增加了兩米左右,使這段百來米的牆體與原來的牆體形成反差,變得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