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在某基金公司工作的老陶最近很煩惱,他覺得自己的情緒遠遠沒有初入職場時那樣好了。原本以為是由於工作壓力大的關係,後來發現其實不然。這份工作他已經做了數十年,早就是公司的元老,在這個行業裏,提起老陶來,沒有誰不知道。老陶算是功成名就了,卻覺得生活沒什麼意思。尤其是最近,他來了一位新的合作夥伴,那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總想讓他人與自己的喜怒哀樂“同步”,每當他的心情愉快時,希望周圍的人也跟著自己高興,每當他的心情不好時,別人也不能流露出一點兒歡樂。所以,老陶壞情緒更加惡劣了。
■問題分析
“灰色心理”一詞源於美國,美國社會醫學專家經過調查發現,許多人到中年常會出現消沉頹廢、鬱悶不樂等不良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被稱之為“灰色心理”,“灰色心理”如得不到及時防治,不但影響工作和生活,還會損害身體健康。
現在,社會上一般把中年期定在35~60歲,因為生活條件好了,人的壽命比以前長了,中年期的跨度也相應地增加了。從表麵上看,這個時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處於成熟階段,智力發展到最佳水平,工作調整到最佳狀態,是人生的鼎盛時期。但實際上,這個時期人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其中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人的身體和心理從成熟走向衰老。中年既是建樹成就的時期,又是人的心理和生理進入“多事之秋”的階段。從生理上來講,中年人的體質狀況已不如青年時那樣健壯,多種生理機能出現緩慢減退,免疫力和內分泌等都在逐漸下降。這些生理上的變化應該說是不可逆轉的。
與此同時,中年期又是人一生中心理負擔、心理壓力最重的時期。家庭是否安穩,事業是否有成,都會給中年人帶來某些特有的心理變化。他們對社會變化比較敏感,心理活動也比較複雜,精神壓力較大,特別是經曆一些挫折之後,往往處事過於躊躇、顧慮重重,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日間憂鬱寡言,晚間夜不能寐。這就是大家所說的中年易患的“灰色心理”病。這一特殊病症主要起於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麵。在生理上,人從童年、少年、青年到壯年,一直是在成長中度過的,因而有一種“永無止境”的感覺。進入中年以後,成長由緩慢變為停止,甚至出現衰退。這個時期,即使身體沒有毛病,通過一些小的變化,也會產生力不從心的感覺。在心理上,無論工作、學習、生活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空虛感和厭倦感。20多歲進入社會,一切都是新鮮的,做事生氣勃勃。十幾、二十幾年以後,熟悉的工作、缺少變化的環境、緊張莫測的人際關係,都極容易使人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另一陰影是遲暮感。中年時期驀然回首,人生幾何,思來想去,不免惆悵。所有這些消極情緒,都會削弱肌體的免疫與防禦機能,使各種軀體疾病乘虛而入,損害健康。因此,這個時期的心理和身體保健就顯得特別重要。
對於中年人的“灰色心理”,不同的人生態度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果不能順利度過,則人生就會受阻,產生混亂感、無能感、失落感、空虛感,妨礙人的發展,影響人的健康,使人生失去意義;如果能順利度過,接受挑戰,那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中年人要認識到中年不等於發展停滯、生活重複,人到中年可能是人生又一個新起點,關鍵在於怎樣調適、應對危機,怎樣走出危機。心理學家認為,中年人應敢於認識和接受自我,隻有充分認識自我,接受現實的自我,才會選擇適當的目標,尋求良好的方法,既不自卑,又不自傲,充滿自信地對待一切。
■解決之道
一、要心胸開闊、情緒穩定而樂觀
在中年人的致病因素中,社會因素對心理的刺激居於重要地位。因此,中年人在複雜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中,培養開闊的胸懷,養成不計較小事、即使對重大事件也能保持克製力的良好心理,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平時,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即使是重大的人生挫折,都應學會盡快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保持一種穩定而樂觀的情緒。
二、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健全的心理適應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上的。要善於同性格、愛好、脾氣秉性不同的人相處,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客觀看待自己的優缺點,要注意不斷增進對周圍人的了解。記住,隻有多交流、多了解、多信任、多尊重,才能縮短彼此心靈的距離,才能減少和避免各種不愉快。此外,應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不斷開闊眼界,擴大交往範圍,這樣可以增強心理上的安全感。
三、對人對事不要抱過高的期望
中年是同齡人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產生懸殊差距的時期。麵對同齡人成為上司或時代驕子,應該坦然豁達,避免產生嫉妒和自卑心理。社會是複雜的,又是光怪陸離的,有些差距是由於機遇造成的,無須讓怨天尤人的情緒困擾自己,而應該用腳踏實地的工作、廣泛的興趣來充實生活,取代不良情緒。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現實允許度確定期望值,不要勉強去做根本辦不到的事情,保證將心理平衡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實現“知足者常樂”。其實,幸福常常是一種主觀上的感覺,是一種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