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誌平:生活書法是一種情懷
品味生活
作者:七月
懷著一顆公益心
做“沒必要”的事
采訪胡博士,是在他的辦公室裏,不到20平方米的空間的窗戶一角。陽光盡數傾灑在密集的紙墨筆硯上,一隻極具年代感的小木板凳上,胡博士穿著他最愛的正紅色毛衫。鮮亮的顏色,襯得胡博士滿麵光彩,從容自若,他說,最喜歡的顏色便是紅色,正如他對生活的態度和對書法的熱情。
問及胡博士的生活近況,總繞不過的一個詞就是書法。“生活”和“書法”這兩個貌似不相幹的事情,他能微妙地結合在一起,並解釋得絲絲入扣:“‘生活書法’能讓書法在材質載體、風格形態、文字內容上多元化,從而爭取年輕的受眾,如何讓更多人關注書法、讓更多人感受到書法的與時俱進、讓更多人產生參與書法學習與創作的熱情、讓更多人享受到人生有了書法的點綴的樂趣,這都是我創作‘生活書法’所真正追求的!”
原來,生活與書法是不可剝離的,可恰恰很多人都已經把它們脫離。為了讓書法融入日常生活中,他花費的精力和付諸的努力早已超越了一個書法家的義務。筆者不理解這些做法:現在傳統書法的市場壓力這麼大,他不去爭取商業價值和自身知名度,卻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大多數書法家都摒棄的東西,他又何苦?欲望從何而起?麵對疑惑,胡博士笑一笑解釋:“說真的,作為一個書法家,其實大可不必這麼做。但在我心裏,我一直不把自己定位為書法家,書法也不一定要成家,而做一個有公益心的文藝工作者,才會悅人悅己。”一番鄭重其事的“表白”,值得許多情緒焦躁的年輕人領悟。
看吧,胡博士不僅說到了,而且也做到了。多年來,他一直注重藝術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大眾,積極投身於書法的公益事業,自覺地做一名書法誌願者,從早年的書法初級教育,到在高校、機關、出版單位等做的十餘場專題講座,他不遺餘力地推廣包括書法在內的漢字文化。
堅持的好處,是會讓成就變得順理成章。近幾年,胡博士的業績有目共睹。人民網以《胡博士倡導重新拿起筆來》為題進行了報道,“重新拿起筆來”延伸項目在2012年北京首屆文化創意“未來領袖”創業大賽上獲得專家肯定,相關博文已彙編整理成書。他還在國際漢文字研討會上宣讀論文《論書法與慢生活》演講,同時在龍江講壇、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醫大、等十餘家單位以此為題作專題演講。人民網、新華網、浙江衛視、天津衛視、《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等多家媒體給予報道。從倡導《重新拿起筆來一一不管鋼筆還是毛筆》的理念,到構建《生活書法》的理論,胡誌平用了近8年時間。近日,他於此方麵探討的係列論文首篇《生活書法一一當代書法新生態的實現可能》刊發於文藝核心期刊《文藝評論》2015年第三期上,他說“生活書法萌芽於春天”。
新作品“萌倒”一片北大學子
胡博士如此率性簡單的性格,就沒有困惑嗎?當然有過。胡博士攤攤手,聊起了2013年年度最熱門的書法事件。那是2013年9月初,他收到北京大學為迎接新生舉辦的“學道意蘊”書法展覽的邀請,受邀後,他十分重視,費盡心思想創作出耳目一新且迎合新生口味的作品。幾經推敲,他選中了當時最新潮的幾組網絡熱詞“萌”、“親”、“喜大普奔”等作為書寫內容。本以為這次富有諧趣味的作品展覽,會讓學業緊張的學子們輕鬆一下,卻不承想,這些空前的書法作品讓素來低調的胡博士一時成為熱議的焦點,有人認為他這種非主流的作品,是對傳統書法的不敬,也不適合在神聖的大學校園裏出現。無奈,作品麵世不久,便先後被撤下了。
一夜之間,北大校內BBS及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上展開熱烈討論,新浪、搜狐、騰訊、網易等網絡媒體,天津衛視、錢江衛視等電視媒體和報紙等平麵媒體均對此次事件做出報道。
胡博士不常上網,是較晚知道事件的主角。那這麼棘手的事態是怎樣解決的呢?胡博士回憶,自己在被批判後,他內心的聲音卻告訴他,要堅持己見!他覺得書法創作,本不應固步自封,而是要吸納其他藝術元素和新的生活信息,體現書法創作的時代性。網絡熱詞與青年的思想、情感、生活以及生活方式有非常密切的聯係,選擇網絡熱詞而非簡單地照搬唐詩宋詞作為書寫內容,是其“新曆史主義書法”觀念的必然結果。這也與近年來自他倡導“重新拿起筆來”後,又致力於“新曆史主義書法創作模式”的探索相契合。
這次書法事件所引起的熱烈反應,不正表明年輕的欣賞者是樂見書法作品中出現網絡熱詞的嗎?給當代中國書法找到一個“接地氣”的有效途徑,不正是自己追尋的夢想嗎?思及此,胡博士對所有的反對聲渾然不覺,反倒覺得這是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