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傳播
作者:矯健
任何一種新聞媒介都有諸種優勢,如報紙新聞以深度報道取勝;廣播新聞聲情並茂;而電視新聞以聲像圖文兼備優於其它媒體,電視新聞尤其以現場報道立於諸種媒介之首,亦是電視媒介的一大優勢。但這個優勢在我國電視新聞界尚未完全發揮出來,潛力頗大,是電視新聞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之一。
發揮現場報道之優勢首推中央電視台戰地記者。2003年3月,伊拉克爆發戰爭,央視記者水均益頭戴鋼盔,身著防彈衣站在三樓平台上作現場報道,身後“沙漠之狐”的導彈在不到500m的地方爆炸,觀眾看到尤如親臨戰場。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央電視台記者深入重災區在餘震中手持話筒進行現場報道,觀眾如身臨其境。
從上述所看,現場報道是指記者在新聞現場邊采錄音響(畫麵)、邊采訪、邊解說報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錄播兩種播出方式。現場報道就是主持人在新聞事件現場手持話筒將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向觀眾做口頭敘述,同時通過鏡頭展示現場動態和環境。
我們知道,電視新聞與報紙新聞和廣播新聞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性。電視新聞現場別的則是這共性中兼有特性的一麵,如果說現場感是電視新聞的一大特點的話,那麼現場報道則是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報告形式。由於這種原因,在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電視新聞報道中,現場占據著無可爭辯的重要一席,沒有它,就猶如抽掉了電視新聞報道的精髓,使新聞報道失去活力,變得沉悶單調。而絕大多數的新聞事件,都具有某種程度的現場感。倘若不用現場報道這種最佳手法去表現它們,對新聞報道來說無疑是一種損失。試想對有些現場感極強的新聞(如體育比賽;突發性事件;自然災害等等),若不采取現場報道的這種形式,新聞本身就會顯得遜色,甚至會削弱它應有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什麼樣內容的新聞,就應有什麼樣式的報道,因為唯有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合拍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從更廣的意義上看,並不是所有的電視新聞都是“寫成”的,有一部分則是“說成”的,即有通過現場報道直接播發的。這類新聞的數量目前在我國電視新聞中雖不占絕對優勢,但已形成特定形式,有了立腳之地。因為現場報道即可以發揮電視自身的優勢,強化現場感,又能收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它要比單純由播音員事後在演播室念稿,配畫麵來得更直接,更生動,更可信,更具現場感。在西方電視界,現場報道被視為各種報道手法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報道手法,因而凡是具有現場感的新聞,均以現場報道的形式播出,以他們的理論看,現場報道必須在新聞節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占有優勢。理由是在當今千變萬化的世界中,都是新聞要時刻用正在進行時報道,以便做到新聞時效的最高準則——新聞報道與新聞事件同步進行。這也是電子傳播手段的一大特點,迅速,及時,打破時空界限。基於這一理論,他們要求每個電視記者必備的基本報道技巧之一就是現場報道,不具備這一技巧,亦不成為其記者。
現場報道的優勢概括起來大體有以下幾點:
1)現場感。這是電視現場報道的一大特點。記者不僅在新聞事件的現場拍下了畫麵,而且還親自出麵口述新聞事件的原委,使觀眾產生親臨現場之感。而這種現場感往往會使新聞報道本身增色,具有真實性,可靠性,生動性的特點。現場報道渲染的現場感,是其它報道形式無法企及的;
2)同步感。現場報道都是與新聞事件同步進行的,因而具有最高的 時效價值。同步感又給人以節奏明快,事件緊迫之感,有助於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3)參與感。新聞報道的最大成功之處不僅在於向人們報道了什麼內容,更重要的是,人們是通過“參與”報道的內容,做出某種評價,反應,甚至采取某種行動。成功的報道大都能喚起人們的思想,使人們表明態度,立場。現場報道在這一點上恰恰最容易調動人們的情緒為熱門提供參與感。記者在現場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發生,結果會如何,提供這些敘述把事件與人們的思維連接在一起,有熱門進一步作出自己的解釋,判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