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企業微創新研究(1 / 3)

互聯網企業微創新研究

管理創新

作者:朱豔春 張巍 何毅

摘要:互聯網促進了創新主體由企業、組織等向用戶轉移。用戶參與的微創新改善了消費者體驗、豐富了企業創新機製。文章綜述了互聯網企業微創新的方法和技術,指出近期研究的若幹內容和方向,以推動其在國內的研究與發展。

關鍵詞:微創新;互聯網企業;機製設計

一、 引言

創新是企業的靈魂。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創新的主體,從企業創新為主,到消費者主動參與創新。這使得很多創新不是來自企業,而是來自用戶的體驗。以前用戶購買商品更多是一種被動選擇,沒有主動權,可是隨著互聯網及社區的出現,用戶的體驗變得越來越重要。現在已進入以用戶體驗驅動、以消費者為主導的時代。

推動科技創新已經是“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而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傳統的創新模式難以適應新時代市場激烈的競爭,也難以滿足個性化的消費者需求。開放式創新已經成為理論研究熱點,本文基於網絡社區的微創新平台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機製的研究,將為企業進行開放式提供理論依據,促進企業更有效的推進創新。

在Web2.0時代,以互動為特性的互聯網,網民的聲音越來越重要,用戶創造內容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微創新平台,是集大眾智慧的,是企業挖掘大眾智慧推進創新的重要平台。然而,目前我國微創新平台的發展時間較短,其商業模式及激勵機製有待完善。因而,本文的研究將可以有效的推動微創新的發展及完善,使得微創新平台成為更專業更有效推進創新的平台,使得消費者的智慧得到最大化的應用。

企業傳統的創新模式,即封閉難以適應時代需求開放是目前企業傳統的創新模式,即封閉難以適應時代需求開放是目前企 業傳統的創新模式,即封閉難以適應時代需求開放是目前業創新的主題,即將外部資源內化在過程中整合也包含來消費者的創意。

隨著經濟全球化、消費需求的個性化、社會信息生產方式的碎片化,網絡社區和移動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用戶創造內容引致的海量數據逐漸呈現,使企業麵臨著的創新模式單一化、效率偏低、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之間的時滯性等瓶頸問題日益浮出水麵。

因此Hippel基於創新者與之間的聯係將模式細分為用戶、製造商和供應三種於創新者與之間的聯係將模式細分為用戶、製造商和供應三種類型,並指出用戶在創新項目中承擔了發明者或合作開的角色,提出“用戶是創新者”的革命性觀點。諸多企業據此紛開始對傳統創新模式進行反思,並意識到在產品生和價值創造過程中社會化新及公眾參與的趨勢日漸明顯,即通過與網民群體的密切互動主引導自覺願地參其業務流程、產品 明顯,即通過與網民群體的密切互動主引導自覺願地參其業務流程、產品設計、市場推廣等關鍵業務環節,並根據其與大規模網民群體之間的協同互動和反饋機製完成技術創新與產品優化等工作,與此相應的基於互聯網的新興創新合作模式——微創新服務應運而生。

“微創新”作為一種新的創新模式出現在企業實踐中。蘋果電腦前CEO喬布斯第一個提出來“微創新”的概念——“微小的創新可以改變世界”,而蘋果電腦公司通過應用這種創新模式,成功開發出了一係列經典產品。類似的微創新例子還有很多,如騰訊、360公司基於其軟件平台的創新等。

然而,目前人們對於“微創新”的了解和研究才剛剛開始,用戶參與創新仍存在被動性,如何變被動為主動,使得消費者主動引領微創新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的命題。本課題的研究價值體現在以下兩方麵:從理論上,繼承現有用戶參與創新的理論及研究成果,填補了對微創新這種新型模式的研究空白。從實踐上,有利於企業有效地生成的大量用戶內容,集成用戶需求信息和企業產品創新能力,為企業贏得持續競爭優勢。

本文從文獻綜述視角出發,梳理微創新研究現狀及趨勢,為技術商實踐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關於微創新的相關研究中,主要側重內涵、模式與外係等定性表述層次的研究,定量成果相對匱乏。微創新作為聚集大智慧平台,不少實例已經佐證了其價值之所在。針對微創新的理論研究主要是從資源基礎理論,資源依賴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創新民主化理論、行為動機理論等角度,指出微創新是企業彌補內部資源的不足,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性及在生產成本和交易之間平衡而不能解釋如何更加有效的促進微創新平台發展、什麼是影響用戶參與關鍵因素、如何更有利網絡平台推動企業創新等深入性的問題, 在現有階段鮮學者對此做出相關定量研究網絡平台推動企業創新等深入性的問題。有關互聯網企業微創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UGC用戶知識共享和用戶參與創新兩個方麵。

1. UGC用戶知識共享。針對虛擬社區、在線學習社區、維基百科、博客、視頻、開源軟件以及社會化標注等不同類型平台,學者們對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共享知識的動因,展開了廣泛的研究。

此外,針對用戶參與的激勵機製設計,也有一些研究成果。Ren等(2013)針對在線學習社區中UGC的數量和質量問題,構建了基於用戶一社區兩個模塊的自適應激勵機製,並通過個案研究的方法進行了有效性驗證,以提高用戶的共享積極性並控製UGC的質量問題。Kinnaird等(2013)采用調研等方法,考察開源軟件項目中用戶參與創作的動機,發現在線聲譽積累、自我實現意識以及用戶的人生觀對於用戶行為的影響力。Hummel等(2004)采用建構原則和社會交換理論,設計相關的激勵機製,針對在線學習社區中用戶主動參與程度,通過虛擬貨幣、獎勵係統等進行實驗研究。Abouzahra等(2014)提倡將社會心理學的方法融入在線學習社區共享動機的研究中去,通過調研和仿真等方法,提出了影響UGC的相關動因,並初步分析其激勵機製和框架。Edward(2014)基於在線用戶角色的思想,通過調研和訪談方法,考察了開源軟件開發中用戶的動機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