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天雲錦風在下(一)(1 / 3)

一天雲錦風在下(一)

域外傳真

作者:吳強

明清兩代的來華傳教士不僅帶來了一些中土士人聞所未聞的“奇技淫巧”,也將他們腳下這塊土地上的人和事通過書信、自傳或回憶錄的方式傳至西方。時至清末民初,包括商人、學者、外交官和工程師在內的諸多西方人借助於所簽條約之便利得以在中國四方遊曆,也留下了大量反映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珍貴曆史記錄。由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美國社會學奠基人羅斯於1911年出版的《變化中的中國人》就是這樣一部反映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真實場景以及億萬民眾生存狀態的佳作,也是辛亥革命時期西方觀察中國的代表性作品。雖然時過境遷,但羅斯在書中的有些論斷至今讀來仍如空穀足音,發人深思。

先來看看羅斯的簡曆。羅斯全名愛德華·阿爾斯沃斯·羅斯(Edward Alsworth Ross),1866年12月12日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1891年獲得霍普金斯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的博士學位(Ph.D),在校期間曾副修哲學和倫理學,其後直至1951年去世的半個多世紀內,羅斯主要作為學者先後任教於印第安納大學、康奈爾大學、斯坦福大學、內布拉斯加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並於1892年當選美國經濟學會秘書長。他在社會學、優生學和犯罪學這三個領域皆有涉獵,造詣不凡,公開出版的著作達數十本,其中,《社會控製》和《社會心理學》兩書最具影響力,前者首次從社會學意義上使用社會控製這一概念,而後者則被視為社會心理學這門學科正式產生的標誌。不論其他,僅就學術而言,羅斯無疑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美國學界的一位重量級人物,但羅斯絕非隻是呆坐書屋不聞窗外事的冬烘先生,他視社會學為社會改革的一種武器,並力圖使其與社會進程、文化傳播發生關聯,以求整體推動社會進步。簡言之,羅斯以“進步學者”的身份揚名於美國學術界。1910年前後,羅斯不遠萬裏來到中國,一呆就是二十年,《變化中的中國人》便是羅斯於1911年以英文出版的一本記敘遊曆中國所見所思的書。

“中國就像是中世紀歐洲在東方的再現”。羅斯開篇首句即以極為簡練的筆法將當時的中國比作歐洲曆史上的中世紀,這不啻是作為社會學家的羅斯基於自身學養對中國和歐洲曆史發展比較後所得出的結論。從曆史的角度看,中世紀歐洲雖然並非如後世某些史家以“黑暗的中世紀”之類汙名所刻畫的那樣醜陋,但其與十六世紀以後邁入近代社會的歐洲在諸多領域內存在差異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既要承認曆史發展有其漸進、連續的一麵,也要把握突變和躍遷。事實上,羅斯在此言簡意賅的指出了中國社會自1840年以來雖已經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但在實質層麵,中國還是一個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傳統社會,距離現代仍然有著很長的路要走。

城市化是衡量一國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現代城市不僅經濟發達,能夠有效吸納來自農村的富餘勞動力,帶動以城市為中心的周邊地區經濟共同發展,而且也建立了配套完善、充分滿足市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項市政設施,這也是城市對於外來移民的強大吸引力所在。然而,中國城市給羅斯留下的印象卻相當不堪。“狹窄、彎曲而又高低不平的城市街道經常混亂不堪,並散發著陣陣惡臭”。一座城市能夠正常運轉所必備的交通法規也付之闕如,北方的畜力車、南方的人力車和徒步行人共同奔走在中國南北各大城市的狹窄街道上。不僅交通如此,中國的城市也缺乏公共供水係統,市民隻能喝未經淨化的河水。遍及每戶家庭的公共照明係統同樣在中國城市不複存在,城裏人和鄉下人在這方麵基本一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共綠地和休閑娛樂設施對居住於中國的城裏人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與城市相比,中國的農村也好不到哪去。“成堆的垃圾、臭烘烘的糞坨、渾濁的水汙、髒兮兮的泥坑、垮塌的屋頂、坍圮的牆垣、破敗的草屋和散亂的碎石”,這就是羅斯見到的中國農村景象。羅斯進一步深究城市與農村在中國的互動關係。與西方城市不同,中國城市更像是由一些小團體所組成的集合而非經市民社會充分發育後的產物。因此,中國的城市與農村並未因高高的城牆和厚重的城門而斷絕往來,兩者聯係緊密實為一密不可分的整體。有相當一部分城市居民進城來的目的並非在此紮根長住,而僅僅是想利用農閑時節進城攬工以貼補家用,以養活更多的人口。一旦農忙,這些人也將各回各家,重操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