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製作魏登也認為,《神盾特工局》作為一幅大拚圖中的一小塊,利大於弊,“這些事都發生在同一個漫威宇宙裏,意味著我們劇中的一個角色的舉動,會對整個大局產生影響,這也讓情節的張力更強,也表明了我們與賣座電影大片是同根同源的。”
與此相反,DC首席創意官吉奧夫·約翰斯(Geoff Johns)則是“平行宇宙論”者,堅持所有超級英雄的故事推進都應該獨立進行,不產生交集和重合:“我們要讓創作團隊自由發揮,這樣才能讓其保有最大的熱情,做出最好的電視劇、電影和遊戲,而不會互相掣肘。”
《綠箭俠》主宰了CW男性的觀眾收視熱情。約翰斯認為,《綠箭俠》及其他DC漫畫改編的成功,正是由於他們幾乎沒有對漫畫人物進行修改,“漫畫改編成電視劇或電影,在故事情節上會經過改編和擴充,但漫畫的DNA一直貫穿始終。”
《地獄神探》執行製片人、《超人:鋼鐵之軀》(Man of Steel)編劇大衛·高耶(David Goyer)表示認同,“每次我接手這樣的作品,都會先弄清楚一點:這個人物數十年始終吸引觀眾的元素是什麼?我認為製作方應該堅持這一點,因為如果做出太多改變,觀眾就可能不買帳。”
《哥譚》的節目運作人布魯諾·海勒(Bruno Heller)認為,聚焦普通人在突發極端環境下的反應是拍出精彩作品的關鍵,“普通人當英雄要比超級英雄困難多了,超級英雄有與生俱來的超能力,而平常人要當英雄就必須實現自我突破。”
因此《哥譚》有意識地回避了蝙蝠俠這個重量級人物,而把主要人物設置為原本是配角的警探詹姆斯·高登身上,雖然這可能引發蝙蝠俠粉的不滿,但海勒坦言,這種設定的原因顯而易見,“我們以高登為主人公是因為他是普通人,有著常人會遇到的問題,他身上沒那麼多複雜的神話傳說,可以挖掘出更多故事,人物的可塑性更強。《哥譚》的吸引力主要來自蝙蝠俠世界中其他經典人物不為人知的起源,觀眾會了解到是什麼讓奧斯瓦爾德成為企鵝人,謎語人又是如何成為後來的樣子?這一切都值得期待。”
不過,漫畫改編劇集麵臨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視效。由於大環境設定一樣,觀眾難免期待看到與電影一樣的效果。《綠箭俠》和《閃電俠》的執行製片格裏格·伯蘭蒂(Greg Berlanti)說:“觀眾隨便換個台,就能看到高成本特效大片,所以我們的競爭對手不僅是同檔期的劇集。”
CW總裁馬克·佩德維茲(Mark Pedowitz)承認,“如果劇集都按《閃電俠》那樣做特效,的確是製作方的噩夢。不過我們在持續進行劇集研發,做的多了,流程就相對嫻熟輕鬆了。現在加特效的電視劇越來越多,雖然有製作周期和播出安排的限製,安排起來有點緊張,但我們已經帶出了一隻專業隊伍,以後將更加流暢。”
安德魯·克裏斯伯格(Andrew Kreisberg)同為《綠箭俠》和《閃電俠》的執行製片,他說《閃電俠》能夠改編成功首要歸功於技術的進步,“時間哪怕隻倒退一年,這部劇恐怕都還拍不出來”。《閃電俠》每集的視覺特效需要10-15周時間才能製作完成,單個鏡頭渲染的迭代次數高達20-30次。伯蘭蒂說:“我們喜歡這種挑戰,但願以後還能保持得住這種水準”。
並不是隻有涉及超能力和高科技的片子才需要增加投入,比如《哥譚》。觀眾在片中看到的複古味道濃厚的場景設置,都是經過精雕細琢才得到的效果。執行製片丹尼·加農(Danny Cannon)也執導了本片的試播集,他透露,“光是調色就用了很長時間,視效製作又用了很長時間。我希望拍出的片子能讓觀眾有重看的欲望,看第二遍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多精致的細節。”
DC和漫威一直在維護品牌形象和鼓勵劇集創新之間尋找平衡。起步越高,動漫迷們的期待值也越高。不過,隻屬於電視劇中的原創人物吸引力不夠,因此像《神盾特工局》這種沒有超級英雄的片子,就注定是慢熱的節奏。魏登說:“我們在上一季裏已經將故事的‘地基’鋪設得差不多了,在新的一季,觀眾已經對片中所有人物有了一定了解,並對他們或愛或恨,這樣我們就不用再把每個人物的故事再重新講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