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韓國當紅的綜藝節目,大都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將明星藝人放到觀眾意想不到的環境或者人物關係中。比如《偉大的嫁人》中,讓當紅女藝人“嫁到”農村的普通家庭裏做體驗真人秀;《家族誕生》裏讓藝人去普通農戶家看家過日子;還有為國人所熟知的《爸爸我們去哪兒》,營造生活中不常有的父子親密關係等。這些創意很快讓觀眾形成視覺與對人物狀況認知的反差,從而造成意外懸念和戲劇化的衝突。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製作格局與習慣,究其原因有二:首先,因為韓國地小、傳播市場窄,使得電視節目競爭異常激烈,沒有創意就會被市場拋棄;其二,韓國造星工藝成熟,有著優質且充裕的明星資源,於是利用這些明星資源比拚創意和新意的研發製作格局就成為必然。韓國各電視台不管是選用多大牌的藝人,隻要收視率不理想,節目馬上會被停掉。為了節目收視,同一個節目,很可能這一季和上一季不一樣,甚至這一集和上一集也不一樣。這樣的狀況,放在歐美的電視模式章法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在競爭高壓下,韓國的綜藝節目比拚的自然不會是嚴密的、標準化的、一成不變的製作模式。他們追逐的是層出不窮的、吸引觀眾眼球的創意方式。所以《我是歌手》那“幾頁紙”的背後就是節目的創意核心。
與其說韓國綜藝節目是模式節目,不如說是創意節目;與其說買的是韓國節目模式,不如說買的是韓國節目創意,然後學會他們腦子裏那一套係統化、規範化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節目設計的初衷與運營環境的不同,造就了歐美模式節目和韓國創意節目之間很大的不同。
在大家爭搶模式節目的風潮中,國際模式售價節節攀升,谘詢指導的勞務費不斷上漲。深諳中國人習性的韓國更是不斷加碼,合作費用尤其令人咂舌。從簡單按季售賣創意版權,到派出製作團隊參與,賺取製作利潤,再到要求分享節目播出的廣告分成……故事發展到此,市場的選擇已經超越了節目內容本身,演化為對節目品牌價值的角力。
我們應該怎樣麵對模式與創意節目的市場交易?很顯然,模式是可以複製的,可以按複製次數計價,而創意是無價的,可以是天價,也可以一文不值,這要根據市場狀況與市場基礎而定。如果我們的製作基礎缺乏韓國那樣充盈又“價廉物美”的藝人資源,如果我們沒有韓國戶外綜藝同等水準的編導及攝錄團隊,如果我們沒有韓國那樣對娛樂文化的認知高度,如果我們中年以上主流觀眾的觀賞習慣缺乏娛樂精神,仍以“真”與“假”來判斷節目的好壞和代入感的話……貿然高價購入韓國創意節目並照搬製作,其結果多半得不償失。回看國內各衛視一年來引進韓國創意節目的實際表現,除《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等為數不多幾個案例可圈可點外,大多數韓國創意節目的中國版皆悄無聲息的來去或是製作單位自娛自樂罷了。
中國的大型綜藝節目競爭已經日趨白熱化,衛視陣營業已形成。與其跟風般的泛模式化引進節目,不如通過拿來主義紮實地學習創意,潛心研究創意核心方法,掌握創意精神,然後發展適合自己的節目之道。根據本土實際社會生態來調整,以本國觀眾看得懂的方式呈現節目,也許才是節目市場引進模式與競爭回歸良性的必由之路。
(作者係衛風傳媒CEO)